海洋文化中的人与社会碑刻(耿慧玲)介绍.docVIP

海洋文化中的人与社会碑刻(耿慧玲)介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洋文化中的人与社会——一块台碑的分析 文/耿慧玲 海洋文化中的人与社会——一块台碑的分析 耿慧玲 朝阳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 壹,海洋文化与台湾历史的发展 台湾与大陆地区隔狭窄的台湾海峡相望,自古以来就有相互的来往,如台湾 旧石器时代的长滨文化,网型文化,1新石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都有大陆东南地 区文化的痕迹,2十三行遗址更存有东南汉人的鍊铁炉,大量的宋代钱币及海上 交易的琉璃珠等物品,3显示出两岸经由航海相互交往的历史痕迹,而自东洋针 路兴起4后,台闽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密切. 东洋针路的路线航线自福建港口出发,向东南经过澎湖至安平海面,再沿台 湾西南岸南下台湾南端的猫鼻头,继续南下至吕宋岛,民答那峨,由此分途:东 转至摩鹿加群岛,西转婆罗洲.东洋针路的开发,显示大陆地区可藉由台湾的南 1 刘益昌,《台湾原住民史—史前篇》(台北: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2初版)的论述:「长滨文 化出现的年代至少在一万五千年前,且可能早到距今五万年前左右;网型文化年代已经测出的年 代中最早的一件可达四万七千年以上,从文化遗物相貌而言,与广西新州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出 土遗物相似,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两个文化年代和华南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相同,但延续到较 晚.」页22.根据目前的研究,长滨文化和江西万年县大源仙人洞洞穴遗址第一期,广东省南 海县熄火山西樵山以及广西百色上宋村的文化遗存有相当程度的相似性.(宋文勋,〈由考古学看 台湾〉,《中国的台湾》陈奇禄等,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页93 220). 2 有关大坌坑文化,张光直认为与南岛语族有密切的关连,「近年以来学者大多主张大坌坑文化 与中国福建,广东二省沿海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密切的关连,有歧视发现在闽南沿海,以金门 复(富)国墩,平潭南厝场和闽侯溪头下层等遗址为代表的复国墩文化,以及粤东沿海以潮安陈 桥,海丰西沙坑为代表的西沙坑文化期,与大坌坑文化相当近似,可能属於同一个文化的不同类 型或是有密切关连相互影响的两种文化(张光直1987,刘益昌1988),不过笔者(刘益昌)个人 相信大坌坑文化以及相关文化应当是从华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经过新石器时代最早阶段发展 而来(刘益昌1988:7-10).」刘益昌,《台湾原住民史—史前篇》,页29 30. 3 「十三行遗址就出现来自东南亚,中国等地的文化遗物;此外本阶段年代较晚的沿海地区遗址 普遍出现或多或少中国宋,元,明历朝制造的瓷器与硬陶,这些器物大致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显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北海岸地区十三行文化中晚期遗址中出土特别多,因此,北海 岸地区可能是宋元以来中国各朝与琉球之间交流网络中的一环.」刘益昌,《台湾原住民史—史 前篇》,页51. 4所谓「针路」一般来说在「宋代已经有针路的设计.航海中主要是用指南针引路,所以叫做『针 路』.记载铁路有专书,这是航海中月积月累而成.这些专书后来有叫『针经』,有叫『针谱』, 也有叫『针策』的.」(严敦杰,〈中国古代航海技术上的成就〉,苏州市,苏州科普之窗 ),根据北宋朱彧《萍州可谈》的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 晦观指南针.」可知在12世纪(1119)也就是《萍洲可谈》出版的时期,中国的指南针已经在 航海上有所应用,这也是世界上关於指南针应用於航海的最早记载.到南宋时《诸蕃志》(赵适) 的记载则是海船上昼夜都使用指南针导航.到元代时已用指南针来确定航海路线,称为针路.所 谓东洋针路当然不应该是定出东洋针路,才开始发展,应该是在已有的航线上的确立,故而一般 认为是在宋末元初.本文作者认为,东洋针路的兴起一部份与指南针的应用固然有关,但是与宋 代迁都南方,福建地区的发展亦应有关,这可以从泉州港与福州港的兴盛与福船地位的窜起看出 其一定的关系. 附件4-8;页2 部与西南部与菲律宾及印尼等海岛东南亚地区联系,这使得大陆地区可以与西方 东来的香丝之路接轨,台湾也因为这样的因素,开始进入近代的历史发展与世界 接轨. 大致说来,台湾近代的开发就是汉人经由海上丝路所进行的拓展过程,可以 将东洋针路发展后台闽经海上航线所建立的相互关系分作三期: 第一个时期亦即东洋针路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两岸主要的航线是由福 建的首府福州透过澎湖与台南,鹿港联系,澎湖因而成为两岸之间的中介,所有 的历史,文化的发展都是经由澎湖而到达台湾,故而又可以称作澎湖中继站的时 期. 第二个时期是台闽港口对开的时期,这时候台湾已经可以与大陆地区直接来 往,无须经由澎湖作为中介,航线也自单线的福州——澎湖与台湾港口的连线, 成为泉州,厦门与鹿港,安平作为对口港岸;而福州则与淡水进行直接的航运. 第三个时期是台湾开发远洋航行的时期,台湾已经可以独立发展其与周边地 区的海洋航线,不再仅仅是大陆航线的过渡,或中继站可以自

文档评论(0)

钱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