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行政审判中解释法律的五种基本方法
王振宇
用什么方法解释法律,取决于如何看待法律。依实证法观点,法律祛除价值、封闭自足,是逻辑结构完美的规则体系。与此相应,法官释法只有文义解释和体系解释两种方法,其他方法概为不得涉足的禁区。依自然法观点,法律不能祛除价值,众多法条之能合为一体,恰因价值贯穿其间。价值支配着法条,自然也是解释法条的依据。相应的解释方法为法意解释和目的解释。依社会法观点,法律是一项社会工程,目标是法律的正义在生活中的实现。其要求法官释法要运用社会学方法,在冲突的利益中衡量取舍,选择最佳方案。笔者认为,三种学说体现了法律的制度、观念和生活三种维度,固执一端,难免盲人摸象,流于片面,只有互相结合才能完整认识,故上述五种方法均可用来解释法律。解释是为了解决法条概念的疑问,而概念在构造上可分为明确无疑的内核与模糊难辨的外缘,有着连续变化的文义光谱。其以内核为底线、外缘为上线的文义区间即为文义可能性,又称文义射程。五种解释方法的共同点在于,均以概念文义可能性为限,收不小于内核,放不超出轮廓。不同点在于文义裁量度的大小: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几无裁量可言,法意解释、目的解释有一定裁量度,社会学解释则裁量度较大。从法的安定性考量,法官选择解释方法应依裁量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本文从行政审判视角谈谈五种解释方法运用的有关问题。
一、文义解释:以法条概念的字义为依据
解释以字义为起点,而用概念字义来解释法律的方法就是文义解释。法律是为大众制定的行为规范,应先为大众理解,故多用普通语言。普通语言有失精确、简练时,往往以专业语言代之。故字义有两种用法,即普通字义和专业字义。
1.如何把握普通字义
笔者认为,行政审判中把握法条的普通字义主要借助两个因素:
第一,良好的语言能力。法律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拒绝预付伤者医疗费的,可以暂扣事故车辆。曾有行政解释将“事故车辆”解为“肇事者的车辆”,执法者据此可在事故车辆毁损时扣押肇事者的其他车辆。法官凭其语感,应可判断两者的差别。在语言能力中,分析能力尤为重要。某甲明知某乙无证驾驶且摩托车未年检仍乘其车下班回家,路遇车祸受伤。某甲所在单位不同意认定工伤,理由是,某甲可以预见风险仍然搭乘,属自伤自残。通过分析可知,自伤自残语义中含有目的,即受害者有希望受伤或致残的故意。某甲并无故意,故不属自伤自残。行政审判中类似问题比比皆是,故有必要强调,“要想在与法律有关的职业中取得成功,你必须尽力培养自己掌握语言的能力。”
第二,词典等辅助性工具。概念若只有一个义项,可直达结论。法律规定违反治安管理屡教不改的,可以劳动教养。字典上,“屡”解为“不止一次”。一次盗窃是否属于屡教不改?不假思索即可否定。如果概念有多个义项,通常采第一义项,但法律的要件与后果明显失衡时,应选后续义项。比如,某人因两次违法被警告后再次违法,是否属于屡教不改?关键在于“警告”是否属于“教”。字典上,“教”的第一义项是“教育”,第二义项是“训诲”。依公安部解释,“教”指的是被罚款、拘留、劳动教养、判处刑罚,取训诲之意。笔者认为,此为正解。屡教不改的法律后果是劳动教养,其严重性与不痛不痒的“教育”之间不成比例,选择“训诲”显为合理。
2.如何掌握专业字义
法律的专业语言虽多取自生活,但已与生活有别。比如行政机关在生活中仅指政府及其部门,但在法律上还包括获得授权的其他组织。“矿产”在生活中不包括水土沙石等随处可见、唾手可得之物,依法律却都在其列。概念在专业背景下,应以专业字义优先。笔者认为,专业字义的载体通常有三种:
第一,定义条款。法律上的定义条款最权威,也最好用。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一条规定,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最高法院(2007)行他字第6号批复依此定义确认,退休人员再就业亦可成为职工,并纳入工伤保险的范围。
定义条款之运用,首重要件分析。比如,三竞买人甲与乙、丙协商,由甲出面竞买拍卖的房屋,利益共享。竞拍成功后,工商机关确认拍卖无效。依据是拍卖法上“竞买人之间、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不得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之规定。甲辩称虽有串通,但其出价高于拍卖单位的事先估价,故未损害原所有人合法利益。此时需要解释的是,原所有人受到损害了吗?根据拍卖法的定义可知,保护原权利人对最高应价的期待属拍卖之要件,而最高应价可能高于估价,故三人对原权利人构成损害。
笔者认为,定义的内容未必都属要件,还应仔细甄别,以免不合理乃至荒谬。赵某下班回家过铁轨时被火车撞死,劳动部门不予认定工伤,因为只有机动车事故伤害才可认定工伤,而按照定义,机动车须“上道路行驶”。火车不在道路上行驶,故不属于机动车。联系上下文,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能规范道路上的机动车,故其定义条款提到“上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