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鉴赏表达技巧摘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散文阅读 【考纲回放】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解题思路】 散文表达技巧类题目的思考层面: 1、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按照题目要求,抓住突出点来回答。 鉴赏修辞方法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题干已点明的除外)。 (2)明确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 (3)确认修辞方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二、鉴赏表达方式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或全文所用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的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认所指定的语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意具体分析。 三、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现手法(若问“哪些”,切不可只答一种)。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3)依据表达技巧的作用,紧扣内容、文句作答。 真题回顾: 例1、(2009年天津卷)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句意理解:社会进步速度惊人。 本文主旨:通过感叹新房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2)表现手法:对比 【命题揭秘】 高考“鉴赏表现手法题”主要包括以下的考查范围: 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等手法,分析其作用。 【真题探究3】 (200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文见教辅本节 “真题探究3”P263)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案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艺术手法的分析要结合文章主旨,才有可能分析透彻。毕竟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要靠形式体现。 考点分解三 鉴赏表现手法 答案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考点·透析 Page ? * 散文阅读专题之五 ——鉴赏表达技巧 【学习目标】 1、明晰表达技巧的概念; 2、洞悉鉴赏散文中表达技巧的考查类型; 3、掌握鉴赏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规范。 就修辞手法看, “积极修辞”即运用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反衬、对比、反复、排比、象征等;“消极修辞”即在字词、词序、句式、句序、语体的选择方面下工夫,以达到准确、简洁、连贯、得体的效果。 什么是表达技巧?一般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阅读材料的表达技巧所指的范围比较广泛,可以采用分类归纳、梳理的方法加以复习。 就表达方式看,指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其中就描写而言,包括关于人物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描写以及白描、工笔等手法。叙述要注意采用的人称。 就表现手法看,包括象征、烘托、映衬、抑扬、渲染、对比、铺陈、虚实、含蓄等。 就谋篇布局看,有铺垫、设悬念、埋伏笔、承接过渡、前后照应的处理和详略、主次的安排等。 【考点解读】 【考查形式】 (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3)结合上下文分析……的表达效果。 考点分解一 鉴赏修辞手法 【命题揭秘】 高考“鉴赏修辞手法题”主要包括以下的考查范围: 能够辨析各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比、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明晓各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赏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材链接:必修二(《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二) 2、通感,指感觉的转化,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 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真题回顾: 1、2010山东卷 《青岛的树》文中划线句子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2012年四川卷 阅读《柴禾》完成后面的题目。第⑥自然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探究要求: 1、同层对学、同组互学、人人参与,合作高效。 2、总结“鉴赏表达技巧”的答题方法。 展示内容 展示组 展示方式 位 置

文档评论(0)

四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