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5卷 第4期 大 气 科 学 Vol.25
2001年 7月 ChineseJournalofAtmosphericSciences July 2N0o0.114
冰雹云中累积区与冰雹的形成的
数值模拟研究*
周 玲 陈宝君23 李子华2) 黄美元
郭学良、 肖 辉 洪延超’、
u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ta0029)
2)l南京气象学院,南京 210044)
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 210008)
摘 要 应用三维冰雹云模式对陕西旬邑地区的一次降雹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冰艺
云中存在过冷雨水的累积区,其出现在最大上升气流之上.其中累积的过冷雨水含量随着云
的发展而变化 冰雹生长在此累积区内 催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过冷雨水的累积区内播撤
AgI粒子能取得较好的防雹效果.
关键词:冰雹云模拟;含水量累积区;催化防霍
1 引言
大约在60年代初期,G.K.Sulakvelidze等川提出了冰雹形成的累积区理论 其主
要概念为:对流云中上升速度从云底随高度逐渐增大,到达高度Zn、时上升速度为最大
值Wm,从Zm到云顶,上升速度随高度减小,这样的云中上升速度分布·造成了在
Z。以上大量液态或固态水累积的条件,如果最大上升速度Wm大于自然破碎时水滴的
降落末速度Vm,而Zm又低于大水滴的自然冻结高度,则在云的中上部形成由大水滴
组成的含水量累积区,当累积区处在0℃层与一25℃层之间时,就会形成冰雹 所以累
积区是冰雹生长的主要源区 其体积约在1--10k耐 在这基础上提出了竟争防雹理
论,认为累积区中含水量很大,而自然冰雹胚胎数量不多,它们都能充分并合冰冻长成
大冰雹。为了限制这些自然冰雹胚胎的增长,向云中引进大量人工冰雹胚胎,去和自然
雹胚争食累积区里可利用的液水,结果每一个雹胚都得不到充足的液水,从而不能长成
大冰雹,达到人工防雹的目的,这个理论引导了苏联在60-70年代人工防雹方面取得
很大的效益,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广泛开展了雹暴的研
究,用雷达 (包括多普勒雷达)和飞机探测了冰雹云的结构,分析和数值模拟了冰琶的
增长过程、美国的“国家冰雹研究试验 (NHRE)”发现、对于冷云底,大陆性雹暴,毫
米级的雹胚一般是冰晶的初始核化或次级核化形成[21。在美国和加拿大高原上的雹暴情
况下,只有20%的雹胚是由冻雨组成I],Battantl指出的雹暴与苏联模式不同、他的观
2000-02-28收到,2000-09-22收到再改稿
国家“九五“攻关项目%-020-01-07和国家自然科学蚕金资助项同资助
4期 周 玲等:冰祖云中累积区与冰雹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
测没有发现准稳定上升气流和累积带,他假设雹胚是在脉动式上升气流中形成的
Foote等f51提出了多单体风暴中冰雹增长的概念 认为冰雹是通过倾斜的上升气流中增
长的,大多数雹块的增长发生在一IOC一一25C温度范围内 因此 关于冰雹形成和增
长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观点、概念和模式。有些观念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在雹暴运动场,
含水量和微结构存在着地理差异的结果 而且也由于多普勒雷达与飞机相结合的雹暴观
测以及三维数值模拟只限于少数实验个例和地理地区,因此现有冰雹形成和增长的概念
和模式,都有待于深人和改进2[,61
国内许多省开展了人工防雹试验,除了相信爆炸有作用外,也接受Sulakvelidze的
竞争防雹原理!I。在广泛采用的雷达识别方法中,云中负温区强回波区的强度和厚度是
一个很重要的指标6[,01其实负温区的强回波区与累积区是有密切关系的
围绕着竞争防雹原理 80年代以来国内外已经开展了用AgI进行冷云催化数值模
拟研究 Hsie等[[n1在Orville和Kop声哟二维模式中加人了AgI粒子守恒方程以模拟播
云作用,并研究tAgI粒子的成核机制。Farlev[101建立冰雹分档模式进行催化试验,结
果表明,催化后地面降水、降雹 (尤其是大雹)减少,但对动力过程影响不明显
Farley等[,”‘]、Holroyd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由我国历史飞蝗北界记录得到的古气候推断.pdf
- 铀系方法侧定泥炭年龄研析.pdf
- 铀系组分法测定年青火山岩年龄研析.pdf
- 元素碳碳同位素在古环境的研究中的应用.pdf
- 再论山脊壶穴的冰川融水成因――兼及施雅风院士商榷.pdf
- 浙东南英安质火山岩早侏罗世锆石SHRIMP年龄的首获及地质意义.pdf
- 直立人的研究的现状──纪念裴文中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pdf
- 直流场和交变场对泥岩磁化率的影响.pdf
- 植被生态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以陕西省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为例.pdf
- 中国4.0kaBP前后气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对史前文明变迁的影响.pdf
-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不同区带油气成藏期差异性及其主控因素.pdf
- 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临商断层特征及活动机制.pdf
- 不同变形速率下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育特征――基于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的研究.pdf
- 不同成因软土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以连云港、南京、吴江、盱眙等地四种典型软土为例.pdf
- 藏北羌塘盆地菊花山地区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pdf
- 藏北羌塘盆地菊花山地区晚三叠世古岩溶不整合面的发现及意义.pdf
- 柴达木盆地上新世晚期以来古气候演变的孢粉环境指标重建.pdf
- 长江河口及水下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和环境变迁.pdf
- 长江河口区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及古环境意义.pdf
- 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气候影响.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