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制度(一) - fed.cuhk.edu.hk
制度(一) 根據「簿世」、「狀」、「品」作為選用人才時之參考,並將人物分為上、中﹑下三等九品。
制度(二) 「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書、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此歲舉之常選也。」 《新唐書?選舉志》
(1) 以上兩段文字分別指哪兩個選士制度? (2分)
(2) 試分析制度(一)對當時政府在挑選人才所形成的正面和負面影響。(9分)
(3) 試從制度(二)選拔官吏的過程說明其能否針對制度(一)在人才選拔方面的負面影響。 (6分)
(4) 承上題,你認為兩朝之選士制度是否對其政局有影響,試加以評論。 (4分)
參考答案:
(1) 制度1:魏晉南北朝之九品中正制。 (1分)
制度2:唐之科舉制度 。 (1分)
正面影響:
統一用人標準:九品中正制推行初期,重視品第,使吏部授官用人有客觀標準,不但有利於國家選用人才,而且可革除不稱職的官吏,有澄清吏治的作用。(3分)
負面影響:
(1)九品中正制施行既久,中正官多由世族出身,品評人物只問出身,不問賢愚,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 。(3分)
(2)九品中正制發展至後期,官位多由高門子弟壟斷,他們祟尚清談不理朝政,使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日趨腐化。 (3分)
(3)唐之科舉制能針對九品中正制所產生的流弊。
就選拔官吏過程而言,唐之科舉制較九品中正制客觀,因為唐代士人科
舉及第後並不是立即授予官職,要再經吏部的釋褐試,才能做官,吏部重視士子的學問與才德,以身、言、書、判作為甄選的標準。(3分)
(b)唐代以科舉取士,開放仕途,用人只問賢愚,不計出身,打破了豪門世族壟斷政壇的局面,消融社會上門第的觀念。(3分)
(4) 考生可自由發揮,言之成理即可。(4分)
評估模擬考試考生之表現
考生人數 : 151(共四班人數)
選答此題考生人數: 合共34 名
第一小題: * 約有九成同學能準確無誤指出制度一是九品中正制,而制度二是唐之科舉制,只有少數誤以為是漢代之察舉制及九品中正制。
分析原因: 由於這兩段節錄文字正一針見血將兩種選士制度最明顯的特徵敘述出來,而學生能分別寫出答案,可見他們能理解基礎知識。
第二小題: * 表現平平。一般學生審題不清,以致未能清楚分辨九品中正制在挑選人才方面所產生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以致誤將門閥政治當作正面影響。
* 有部分學生只能對九品中正制之負面影響,如門閥政治及門第社會作表面之分析,其餘更將重點放在社會風氣上,未能緊扣題目「在挑選人才所形成的負面影響」,令答案欠圓滿,失分不少。
* 有學生對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之過程所知不多,特別是對中正官之出身與評選結果欠缺客觀之關係。
分析原因: 同學對史事發展過程認識不夠全面,印象亦模糊:尤其對於九品中正制推行初期,實不失為救弊之法,為挑選人才提供統一標準,這是它的正面影響,但由於現行課程中有關九品中正制的課題主要集中討論其流弊;加上其正面影響亦很少出現在會考試題中,故同學往往忽略這一部分,最後影響表現。
第三小題: * 表現欠理想。其中有同學對唐科舉只有粗略的印象,繼而對於兩者之間在選拔人才標準之分別,只能作泛泛而論。
* 約有三成同學未能根據題目要求,按唐科舉制選拔官吏之過程進行分析,誤將科舉科目內容當作選拔官吏的過程作答,又未能道出科舉制之客觀精神,便硬說科舉制能針對九品中正制之流弊,對於此點,顯然學生對於史識掌握得不夠準確,以致出現缺乏論據之答案。
分析原因: 此題要求學生比較兩制度之優劣,他們須具一定程度之思考、綜合及重組史料之能力,但礙於一直以來中史課程形成學生割裂地背誦史實來應付考試的情況非常嚴重,因此每當同學遇上類似試題時就完全不懂將兩者之因果關係互相比較﹐可見對史實脈絡糾纏不清。我相信學生表現不如理想,除了平日缺少訓練之外,還有是由於設計題目失當所致。第二點所問的是九品中正制在挑選人才所形成的正面及負面影響;而第三點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明白科舉制之設立目的是補救前者在選拔人才的漏洞,可見兩題之間是有脈絡及連貫性的,但第二題又問正面影響,以致學生有所混淆:究竟科舉制之出現是由於九品中正制之負面影響所致,還是另有其他原因?此外,題目文字不宜累贅,盡量簡潔清晰,因此,有修正第二小題的必要,以免誤導學生。
第四小題 : *同學表現優劣互見。約有四成學生能就兩朝不同的人才及官吏質素與政局形成之關係,陳述了個人觀點,當中更不乏有言之成理的答案。
*其餘學生對兩朝選士制度之內容欠深入的理解,故出現籠統或胡亂作答之情況。
分析原因 : 此小題其實是承接及綜合上兩小題之分析而設,所以只要將九品中正制及唐科舉制下之人才與官員的質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