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制动系统的设计
1.前言
1.1适用范围
1.2引用标准
1.3轿车制动规范对制动系统制动性的总体要求
1.4制动系统的设计方法
1.5整车参数
1.6设计期望值
2 行车制动系统的设计
2.1制动器总成的设计
2.2人力制动系和伺服制动系
2.3踏板总成的设计
2.4传感器设计
2.5 ABS的设计
3 应急制动及驻车制动的设计
五、制动系统的设计
1.前言
1.1适用范围:
本设计指南适用于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的制动系统
1.2 引用标准
GB 7258—1997 ******
项目 CAC标准 试验路面 载重 制动初速度 制动时的稳定性 制动距离或制动减速度 踏板力
1.3 轿车制动规范对制动系统制动性的总体要求
汽车应设置足以使其减速、停车和驻车的制动系统。设置对前、后轮分别操纵的行车制动装置。应具有行车制动系。汽车应具有应急制动功能和应具有驻车制动功能。 汽车行车制动、应急制动和驻车制动的各系统以某种方式相联,它们应保证当其中一个或两个系统的操纵机构的任何部件失效时(行车制动的操纵踏板、操纵连接杆件或制动阀的失效除外)仍具有应急制动功能。制动系应经久耐用,不能因振动或冲击而损坏。
1.4 制动系统的设计方法
1.4.1制动系统开发流程
1.4.2制动系统方案的确定
1.4.3制动系统方案确定的顺序
1.5整车参数
1.5.1整车制动系统布置方案
1.5.1整车目标参数
参数项目 空载 满载 前轴负荷(kg) 后轴负荷(kg) 总质量G(kg) 重心高度hg(mm) 轴距L(mm) 车轮滚动半径(mm) 最大车速(km/h) 重心距前轴距离a(mm) 重心距后轴距离b(mm)
1.6设计期望值
1.6.1制动能力
汽车制动时,地面作用于车轮的切线力称为地面制动力Fxb,它是使汽车制动而减速行驶的外力。在轮胎周缘克服制动器摩擦力矩Mu所需的力称为制动器制动力Fu。
地面制动力是滑动摩擦约束反力,其最大值受附着力的限制。附着力FΦ与Fxbmax的关系为Fxbmax=FΦ=Fz·Φ。Fz为地面垂直反作用力,Φ为轮胎—道路附着系数,其值受各种因素影响。若不考虑制动过程中Φ值的变化,即设为一常值,则当制动踏板力或制动系压力上升到某一值,而地面制动力达最大值即等于附着力时,车轮将抱死不动而拖滑。踏板力或制动系压力再增加,制动器制动力Fu由于制动器摩擦力矩的增长,仍按直线关系继续上升,但是地面制动力达到附着力的值后就不再增加了。制动过程中,这三种力的关系,如图1所示。
汽车的地面制动力首先取决于制动器制动力,但同时又受轮胎。道路附着条件的限制。所以只有当汽车具有足够的制动器摩擦力矩,同时轮胎与道路又能提供高的附着力时,汽车才有足够的地面制动力而获得良好的制动性。
图2是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制动时的受力情形 (忽略了汽车的滚动阻力偶矩、空气阻力以及旋转质量减速时产生的惯性力偶矩) 。此外,下面的分析中还忽略制动时车轮边滚边滑的过程,附着系数只取一个定值Φ,惯性阻力为:
图1: 制动过程中,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及附着力的关系
图2 制动时的汽车受力图
a.地面对汽车的法向反作用力:
b.制动距离
汽车的制动能力常用制动效能反映。制动效能是指汽车以一定初速迅速制动到停车的制动距离或制动过程中的制动减速度。制动过程中典型的减速度与时间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其中,ta为制动系反应时间,指制动时踏下制动踏板克服自由行程、制动器中蹄与鼓的间隙等所需时间。一般液压制动系的反应时间为0.015—0.03s,气压制动系为0.05—0.06;tb为减速度增长时间,液压制动系为0.15—0.3s,气压制动系为0.3—0.8s。制动距离与汽车的行驶安全有直接的关系。制动距离是指在一定制动初速度下,汽车从驾驶员踩着制动踏板开始到停住为止所驶过的距离。根据图1所示的典型制动过程,可求得制动距离S:
S=v(ta+tb)+ =? M
c.理想的制动力分配曲线
在任何轮胎-地面附着系数之下,汽车在水平路面制动时均能使双轴汽车前、后轮同时接近抱死状态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称之为理想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通常称为I曲线。此时,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别等于各自的附着力。
理想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与实际线性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单位汽车重力)
1.6.2 制动踏板力与制动力的关系
在制动踏板上加力F,在车轮刹车上就会产生如下的制动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有效沟通技巧(修改版).doc
- !第1章 微波测量仪器和系统(下).ppt
- #1、#2机开式水泵检修文件包.doc
- (4.14.3)消防安全知识培训.ppt
- (10.8-04)DB35-T1445-2014福建省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地矿局核稿).pdf
- (12.24.2)珍惜生命 预防触电1.ppt
- (17一13)张礼煅)校本教研的意义与实施(校本新讲座一之13).ppt
- (22-27第3节)(谌业锋讲稿--)凉山州高2016届一诊考试情况分析暨后期复习建议.ppt
- (2014.11.1)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化思考 刘建琼.ppt
- (2014秋)高三广东专版必修三Modules 3-4综合能力测试题.doc
最近下载
- 2009石油化工行业检修工程动工预算定额说明.docx
- YB∕T6294-2024 锌铝合金镀层弹簧钢丝(报批稿).pdf VIP
- TSGZ6001—2019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正文.pdf VIP
- 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pdf VIP
-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初一新生入学分班考试真题含答案.docx VIP
- 2025年西藏高考理综真题试卷及答案.docx VIP
-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VIP
- 超市经营服务方案.docx VIP
- 腐蚀数据与选材手册-校对版.xls VIP
-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卷-《金色的鱼钩》一课一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