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表征讲解.ppt

第七章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表征讲解.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1 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 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不仅与纳米微粒的结构有关,还与纳米微粒的聚集态结构、协同效能、高聚物基体的结构、微粒与基体界面的结构以及复合、加工工艺等因素有关。 1. 纳米微粒的结构特征 纳米微粒的结构特征包括纳米微粒的大小、纳米微粒的分布、纳米微粒的聚集态结构及纳米微粒的作用形态等。 聚合物基体中纳米微粒的大小与纳米微粒的初级结构密切相关,初始粒径越小,则聚合物基体中的纳米微粒相应越小。但,初始粒径的大小并不能决定纳米微粒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微粒大小。 未活化的100nmCaCO3分散后基本保持了初始粒径的大小。 活化的100nmCaCO3分散后大部分以平均粒径2um的聚集态存在。 原因:偶联剂的桥结作用下,纳米微粒稳定地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 一般而言,纳米微粒的聚集态是团聚的微粒,而且是无序分布的,团聚体的大小总是大于纳米微粒的初始粒径。 将粒径为20nmSiO2分散在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环己烷溶液中,控制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浓度,可以得到纳米微粒为40~60nm的分散体系,说明分散体系的纳米微粒是2 ~3个纳米粒子聚集而成。 2. 复合材料中聚合物的结构特征 聚合物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复合材料中聚合物结构得规整性,聚合物的链段分布,聚合物链与纳米粒子的相互关系等,对复合材料的性质有明显的影响。 实验发现,粘土初始层间距尽管不同,环氧树脂插层后的层间距却基本相同。 说明,改性剂的烷基链取向是垂直于片层的,由于环氧分子与有机胺亲和性好,可以推测,有机阳离子上的烷基链必然尽可能地伸展,以实现与环氧基间最大程度的接近,即环氧树脂分子链平行分布于烷基链间。 得出的结论:粘土经环氧插层后,所能达到的层间距与粘土层间有机阳离子的链长有关,与粘土的原层间距无关。 7.2 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技术 复合材料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是决定其性能和应用的关键因素。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技术可以分为结构表征和性能表征。 结构表征:主要是聚集态结构(粒径大小、粒径尺寸及其分布、纳米微粒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状态) 性能表征: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导电性、光学性能等 测试仪器之TEM STM简介 1982年,IBM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新型的表面分析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e, 简称STM)。 STM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研究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表面科学、材料科学 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八十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为表彰STM的发明者们对科学研究的杰出贡献,1986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工作原理 STM是利用量子隧道效应工作的。 若以金属针尖为一电极,被测固体样品为另一电极,当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到1nm左右时,就会出现隧道效应,电子从一个电极穿过空间势垒到达另一个电极,从而形成电流。 当针尖在被测样品表面上方做平面扫描时,即使表面有原子尺度的起伏,也会导致隧道电流非常显著的、甚至接近数量级的变化。 这样就可以 通过测量电流 的变化来反映 表面山原子 尺度对起伏。 这种运行模 式称为恒高 模式即保持 针尖高度恒定 STM还有另外一种工作模式,称为恒电流模式,如a所示。此时主要保持电流恒定。 恒电流模式是STM常用的工作模式,而恒高模式仅适用于对起伏不大的表面进行成像。当表面起伏较大时,由于针尖离样品表面非常近,容易发生相撞。 原子力显微镜(AFM) AFM的基本原理与STM类似,在AFM中,使用对 微弱力非常敏感的弹性悬臂上的针尖对样品表面作光栅式扫描。 当针尖和样品表面的距离非常接近时,针尖尖端的原子与样品表面的原子之间存在极微弱的作用力 (10-12~10-6N),此时,微悬臂就会发生微小的弹性形变。针尖与样品之间的力F与微悬臂的形变?之间遵循虎克定律:F=-k*x?,其中,k为 微悬臂的力常数。 所以,只要测出微悬臂形变量的大小,就可以获得针尖与样品之间作用力的大小。 针尖与样品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有强烈的依赖关系,所以在扫描 过程中利用反馈回路保持针尖与样品之间的作用力恒定,即保持为悬臂的形变量不变,针尖就会随样品表面的起伏上下移动,记录针尖上下运动的轨迹即可得到样品 表面形貌的信息。这种工作模式被称为“恒力”模式,是使用最广泛的扫描方式。

文档评论(0)

美洲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