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实验.doc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章 桥梁工程实验 图3.1 无横隔板有机玻璃模型(单位:mm) 有横隔板简支有机玻璃模型 图3.2 有横隔板有机玻璃模型(单位:mm) 图3.3 杠杆加载示意图 3.1.3主要仪器与设备 电阻式应变片、电阻式静态应变仪、百分表及磁性表座、杠杆加载系统,钢尺等。 3.1.4实验原理 在跨中集中荷载作用下,五片T梁将共同承受这个荷载,各片T梁受力分布规律可以通过测试各片T梁在荷载作用下跨中截面的顶、底板所受应变和跨中变形反应出来。即通过这些测试值,反应出各片T梁受载横向分布规律。 实验采用等量增量法,即每增加等量的荷载,测定一次各测点的应变增量和挠度增量。荷载一般等分为3级,最后卸载,完成整个实验。图3.4为各测点的布置示意图。 图3.4 跨中截面应变测点及挠度测点布置示意图 3.1.5实验方法及步骤 (1)量测模型各部分的几何尺寸,模型的计算跨径等, (2)安装百分表及磁性表座; (3)模型上电阻应变传感器导线接入应变仪; (4)安设杠杆的加载系统,进行初始的调平; (5)调试仪器,检查仪表线路; (6)进行实验,实验流程见图3.5; (7)实验结果,关闭测试系统电源,清理现场。 图 3.5 实验流程图 3.1.6实验结果处理 (1)根据三次加载的应变、挠度与初值之差,平均得出每级荷载下的各点应变和挠度值; (2)根据顶板应变、底板应变和挠度,并转化为单位力作用下的力的分布,绘出桥梁五片T梁的单位力作用的荷载横向分布图; (3)根据理论方法(铰接板梁法、刚接板梁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图; (4)采用表格形式和直线图的形式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3.1.7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步骤、实验仪器、实验系统流程图和模型结构构造、加载位置及测点布置简图; (2)提交实验原始记录表(加载记录、应变记录和挠度记录表); (3)完成两个模型的三项指标(跨中挠度、顶、底板应变)的荷载横向分布图; (4)对两个模型分别采用两种横向分布理论进行计算,并与实验比较分析,提出结论性总结。 3.1.8思考与分析 (1)有无横隔板对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 (2)两种计算理论(铰接班和刚接板)适用条件? §3.2拱结构模型实验(实验二) 3.2.1实验目标 (1)了解无铰拱结构的构造,理解连拱受力特征; (2)测定无铰拱结构指定点的位移及指定截面的内力; (3)计算内力及位移的理论值,并与实验值相比较,计算相对误差。 3.2.2实验模型 拱桥实验模型分为单拱和连拱钢模型,如图3.6和图3.7所示。 图3.7 单拱钢模型 图3.7 连拱钢模型 3.2.3主要仪器与设备 电阻式应变片、电阻式静态应变仪、百分表及磁性表座、压力传感器(1吨),钢尺等。 3.2.4实验原理 拱结构是受压为主的构件,同时也承担了弯矩,所以是偏心受压构件。可以通过顶、底板的应变计算得到相应截面的弯矩和轴力,计算过程如下: 在拱圈上拱脚、四分点截面处,内外表面沿拱纵向各贴有一片应变片。实测得到顶底板纵向应变分别为 和,根据下面两个公式求得(轴力产生应变)和(弯矩产生应变)。 图3.8 顶、底板应变示意图 (3.1) 在拱顶荷载作用下,测试得到顶、底板应变后,由(3.1)求得和后,应用《材料力学》公式: (3.2) 得到轴力和弯矩。 3.2.5实验方法及步骤 (1)量测模型各部分的几何尺寸,模型的计算跨径等; (2)安装百分表及磁性表座; (3)模型上电阻应变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导线接入应变仪; (4)调试仪器,检查仪表线路; (5)拱顶加载,分三次加载,每次加载量为0.3kN; (6)实验结果,关闭测试系统电源,清理现场。 3.2.6实验结果处理 (1)根据三次加载的应变、挠度与初值之差,平均得出每级荷载下的各点应变和挠度值; (2)采用表格形式和直线图的形式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3.2.7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步骤、实验仪器、实验系统流程图和模型结构构造、加载位置及测点布置简图; (2)提交实验原始记录表(加载记录、应变记录和挠度记录表); (3)通过量测1/4和拱脚处应变,计算两个模型这两个位置相应的弯矩和轴力值; (4)对两个模型分别进行理论计算,并与实验比较分析

文档评论(0)

四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