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l卷2期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V01.21,No.2
2013年4月 OFBASICSCIENCEANDENGINEERlNG2013
JOURNAL April
文章编号:1005-0930(2013)02-0224-012
中图分类号:TP79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tm.1005-0930.2013.02.004
基于TM影像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数据的北京森林碳汇估算
王光华, 刘琪璨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碳汇成为当前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
北京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2004)和2009年TM影像,建立了单木生物量方
程、生物量转化和扩展系数和碳储量遥感估算模型,采用IPCC(2006)提供的
240 158
碳储量分别为5 490.8tC和6970.6tC,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2,03tC/hm2
0.42tC/hm2
year,据此估算得到,2011年至2015年北京森林可固定的碳为
914 910.OtC.
550.OtC,年平均固定的碳为182
关键词:气候变化;碳储量;遥感;生物量转化和扩展系数;库一差别方法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碳汇的相关研究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其中森林
碳汇计量和监测是当前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引.森林碳汇计量和监测技术研究的关键
在于建立适用于某一研究地区的单木生物量方程、生物量转化和扩展系数(Biomass
conversion
and
expansionfactor,BCEF)及其它一些模型等碳汇计量基础参数,估算不同时
期森林的碳储量旧一.目前,其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生物量清查法、涡度相关通量法和遥感模
型法等pJ.国外在森林碳汇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
定性H剖;而国内的研究较晚,主要结合国外的研究情况,对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进
行了观测和研究∞。7J,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缺乏适用于各地区的生物量计量参数,还未
形成适合本国实际的完善的森林碳汇计量和监测技术体系,有待不断补充和完善.因此,
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加强不同地区、不同森林类型的碳汇研究,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森林碳汇
计量和监测技术体系提供数据参考和技术借鉴.
现阶段有关北京森林碳储量的数据主要基于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及以往建立的有
关模型并借鉴国际估算方法计算而来旧‘10|,缺乏森林碳汇估算所需的针对北京地区的基
收稿日期:2012-05—15;修订日期:2012-08-21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104006)
作者简介:王光华(1979一),男,博士研究生.E—mail:gIl蛐g}luaw@126.corn
通信作者:刘琪瑕(1960一),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beijingfu2009@舯丑il.corn
万方数据
No.2 王光华等:基于TM影像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北京森林碳汇估算
础参数,所得的估算值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仍未形成一套适合北京实际的森林碳汇计量和
监测技术体系.因此,本文以北京森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嵌套回归方法无损测定样木生物
量,建立适用于北京地区的碳汇计量基础参数,采用IPCC(2006)最新提供的库一差别方
法估算了2011—2015年北京森林碳汇,对北京森林的碳汇潜力进行评价.旨在丰富适合
北京地区森林碳汇计量所需的基础参数,减少北京森林碳汇估测的不确定性,为我国及世
界森林碳汇计量和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南北长约为176kin,地势东南低西北高,东南部为平原,西部、北部、东北部由太行山脉、燕
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