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10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通达性原则 为使灾害发生时避难人员可以顺利抵达并进入避灾绿地进行避难活动,避灾绿地的布局要灵活,要利于疏散,居民到达或进入防灾公园的路线要通畅。 4、可操作性原则 避灾绿地的布局要与户外开敞空间相结合、与人防工程相结合,利用作为防灾公园的场地以及连接上述场地的道路现状,划定防灾公园用地和与之配套的应急疏散通道。 5、“平灾结合”原则 将有一定规模的已定防灾公园建成具备两种功能的综合体:一是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二是配备救灾所需设施和设备,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 6、步行原则 居民到避灾绿地避难一般步行而至。因为严重灾害发生后,避灾绿地用地比较紧张,内部一般不设停车场,较多的私人汽车进入其中将给绿地管理带来困难。而且,地震灾害发生后,城市道路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且道路上人多、车多,避难路线甚至城市道路一般都很拥堵,乘坐私人汽车避难有可能消耗更多的时间,冒更大的风险。 城市避灾绿地规划的主要内容 1、避灾据点规划 城市绿地是具有非限定属性的开敞空间,相对于其他城市空间来说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与广场、文教 设施、运动场地等城市设施一起作为城市避灾据点。避灾据点可分为两级。 一级避灾据点是震灾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应按各街区的人口密度和避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利用与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散点式分布的小型绿地或小区的公共设施均匀地分布于城区内。 一级避灾据点本身要有一定的面积规模(一般在1000m2以上),当周围建筑倒塌时不致于威胁避灾据点内的人的生命安全。避灾绿地的规模建议执行1~2平方米/人的标准,这样可以满足站立的基本空间,适宜布置在步行1分钟能到达的地方。 按照城区人口密度与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 居住区小区游园的服务半径应为300至500m,居住区公园的服务半径为500至1000m。居住小区绿地率也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并在小区内利用阻燃树木设置绿色安全通道。 二级避灾据点是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组成。 二级避灾点建议执行3~5平方米/人的标准,可以满足帐篷搭建空间,可布置在步行10分钟能到达的地方,服务半径300米~500m。 2、避灾通道规划布置 以城市次干道及支路为避灾通道,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 为保证居民的避灾行为与城市自救和对外联系等不发生冲突,避灾通道应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道。 为了保证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和城市自救,城市救灾通道的规划布置是城市减灾规划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内容之一,而减灾绿地规划应与之有所配合。 城市主干道往往是城市的救灾通道,为保证灾害发生后道路的通畅,通道的绿化带需要有一定的宽度,且沿路的建筑应后退红线5~10m,高层建筑后退红线的距离还应加大,以保证通道的安全性和避灾据点的可达性。 避灾绿地系统规划图 3、避灾绿地树种选择 为防止洪旱灾、泥石流的发生,在避灾绿地树种上选择树冠宽大浓密、根系发达深广、截留雨量能力强和耐荫强且生长稳定的树种,如柳树、水杉、夹竹桃等。此外,为避地震以及防止火灾蔓延,将选用不易燃烧的树种做隔离带。 4、避灾绿地内救援设施的建设 确定为防灾避难场所的城市绿地是城市居民避难、救灾活动的中心。因此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如消防及生活用水设施、临时发电设备、卫生设施、广播设施、照明设施、卫星通讯、医疗急救等。 区级以上绿地应当尽可能规划一定面积的水面,既是园林造景的需要,也是抗灾自救的需要。有条件的防灾绿地中最好修建备用水井,发生灾害时,可为灾民提供生活饮用水。 市级公园绿地中,也要考虑在绿地中修建应急停机坪、紧急车辆基地以及应急物资的储备仓库,以保证及时满足避难居民的需要。 2、防护绿地的用地选择与布局 城市防护绿地的布局与结构规划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在进行防护绿地布局、结构的规划时必需使防护对象和防护绿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 具体来说,防风林应选城市外围上风向与主导风向位置垂直的地方,以利阻挡风沙对城市的侵袭;卫生防护林按工厂有害气体、噪音等对环境影响程度不同,选定有关地段设置不同防护林带;农田防护林选择在农田附近、利于防风的地带营造林网,形成长方形的网格(长边风向垂直);水土保持林带选河岸、山腰、坡地等地带种植树林,固土、护坡,涵蓄水源,减少地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生产防护绿地规划图 附属绿地(G4)规划 1、附属绿地组成 (1)居住区绿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武神赵子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