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C-W-O要点.pptVIP

  1.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会聚边缘的分布 三种边界的岩石圈-软流圈关系 南美两岸的被动和活动大陆边缘 三种会聚板块边缘 菲律宾:两个大洋板块的会聚 南美:大陆与大洋板块的会聚 喜马拉雅:两个大陆板块的会聚 洋-洋板块边界 洋-陆会聚 洋-陆板块边界 陆-陆会聚 陆-陆板块边界 多数火山位于板块边界附近 南美安第斯山脉 活动大陆边缘结构 混杂堆积 蛇绿混杂岩与滑塌堆积的区别 弧的应力状态 双变质带特点 俯冲增生 第三节 造山运动(下章) E1-2 E3-N1 N2 K2-E1 N1 Q (据Moore,1989) 北美与太平洋的结合带 4. 弧后盆地 弧间盆地 弧后前陆盆地 弧后裂陷盆地 爱琴弧后盆地 陆壳基底 The Aegean extensional province straddles the Anatolide-Tauride and Sakarya continental blocks, which collided in the Paleocene. The Cretaceous Tethyan ophiolites and blueschist rocks are derived from the suture zone (Izmir-Ankara suture zone) between these two continental blocks. Eocene–Oligocene post-collisional plutons (PCP) north of this suture zone mark the oldest Cenozoic magmatic products in the region. Cenozoic magmatism appears to have migrated southward and to have changed from calc-alkaline to alkaline in composition. Lithospheric-scale necking and decompressional melting associated with aesthenospheric upwelling may have been responsible for Quaternary alkaline volcanism (i.e. Kula region) in the south-central part of the Aegean extensional province. 成矿 Kuroko-type massive sulfides (Cu, Pb, and Zn) are important in intra-arc and back-arc basin successions where they have formed as exhalatives on the seafloor. Redbed U, V, and Cu deposits occur in some retroarc foreland basins such as in the Mesozoic redbeds of the Colorado Plateau. 全球和洋壳俯冲带地震3-D层析图像与地幔热结构和化学成分所反映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特征,揭示了俯冲板块可以延伸到地幔底部。 1500km 1500km 插入俯冲带的岩石圈板块在660km间断面发生偏转并沿着间断面滑动(图1),或者穿过间断面进入下地幔(图2)。 1 2 大洋俯冲板块含水相矿物脱水及其动力学过程 (据Schmidt Poli,2001) 5. 俯冲增生与俯冲侵蚀 大洋板块和和海沟中的物质在板块俯冲过程中被刮落下来,通过叠瓦状冲断层或褶皱冲断等机制附加到上覆板块的作用。 俯冲增生 沉积作用 板块俯冲作用 成因 规模较小 规模较大(整条山脉) 规模 海底斜坡部位 位于板块俯冲带(碰撞带) 形成部位 与上覆、下伏地层呈正常的沉积接触 与下部呈构造接触,与顶部呈角度不整合 接触关系 一般无剪切 强烈的剪切 基质构造 一般为泥质岩 碳酸岩 以蛇纹岩、泥质岩为主 绿片岩 基质成分 具有一定的磨圆度,内部一般没被剪切 有菱形体、楔形体、扁豆体,不规则形状,岩块内部普遍被剪切 岩块形状 一般无 含大量的蛇绿岩残块 岩块成分 滑塌堆积 蛇绿混杂岩 区别特征 (据Mark Cloos, 1984) 混杂岩中变质岩块出现的一种成因模式 2.弧区 俯冲板块的年龄 俯冲角度 地震活动 前隆 1) 弧的应力状态 2)弧的分类 按大地构造背景分类: 陆缘弧 岛弧(前锋/缘弧) 残余弧 根据岛弧基底的类型: 陆基弧 增生弧 洋内弧 依据力学状态可分为:

文档评论(0)

琼瑶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