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编《国家.doc

本文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编《国家.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文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编《国家视野下的地方》,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第164—180页。 国家科举与地方家族文化:对浙江泰顺旧家谱的分析 吴松弟(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我国农村通常都有家族组织和家族文化,但各地的发达程度有较大的区别。历史上凡是移民迁入早,开发历史久,并且战乱不多的地方,家族组织和家族文化就比较发达,反之则要弱一些。位于浙江南部、福建和广东东部的东南沿海丘陵山区,地理位置偏僻,群山绵延,历史上战争较少,古代较早迁入的家族在此发育了发达的家族组织和家族文化。 笔者曾著文简述位于这一区域的浙江泰顺县的家族制度,认为家族、村庄、地方与县四个层面构成了农村的地域社会结构,古代自中央到地方的垂直行政系统官员的配置一般只到县一级,对县以下的管理主要依靠这种地域社会结构。本文拟在基础上,依据田野考察时所获得的家谱和访谈资料,讨论构成县以下地域社会结构最基础层面的家族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科举对家族文化的关键性作用。学术界对家族制度和家族文化固然已有不少的研究,对科举在家族文化中的作用也有论及,但说明科举对家谱编纂、宗祠兴建的关键性作用,以及家族如何顺应科举文化的研究,似乎依然有限。本文拟集中在这些方面,希望以浙江泰顺为案例,制成一块引玉之砖。 为说明这一问题,首先需要介绍泰顺的旧家族及其族谱和宗祠。 一、泰顺的旧家族及其族谱和宗祠 1998年编的《泰顺县志》依据全县家谱和户口册,记载了县内人口达千人以上、有谱牒可稽的汉族、畲族55个姓的迁移源流。比较我们在近50个村庄的访谈和家谱调查,县志的记载应非无根之谈。我们对这些数据的研究表明,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一的林、陈、吴、夏、王、张等6姓的大部分的始迁祖,早在唐宋时代便已迁入泰顺。另外,祖先在宋亡以后、明代建县以前迁入的现人口分别在5000~9999人的各姓,占了全县人口的另一个三分之一。换言之,占1998年泰顺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姓氏,其祖先在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建县以前便已迁入泰顺。 清代方志《分疆录》有泰顺“十八大族”之说。唐宋时期,“前后入山著籍者凡十八大姓:义翔乡如莒冈夏、库村吴、包坑包阳包、箬阳毛、池村池、大住左窟方、罗峰董及宋、南阳江、仙居木棉徐、葛阳陶,归仁乡如夹屿大安归岩张、筱村四溪林、陈阳陈、夹屿章峰蔡、东溪曾、叶屿洋叶、周边周。开山立业至今八九百年,子孙尚多聚族而居。”这些唐宋时期迁入且聚族而居的巨族大姓,不仅奠定了泰顺家族文化的基础,而且构成家族的主体部分。 宋代是温州历史上大开发的时期,到了南宋温州已成为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南宋著名思想家、温州人叶适说温州:“余观今之为生者,土以寸辟,稻以参种,水蹙而岸附,垅削而平处,一州之壤日以狭矣。”温州是土狭民稠、对外移民的区域,同时又是 “俗秀而矜絜,子弟胜衣能文词”,“尤号为文物极盛处”的区域。泰顺在建县以前属于温州的瑞安、平阳两县的西部山区,温州经济文化发达地带主要在各县的沿海平原和近海山区,但这种经济文化的影响不可能不进入西部山区,并且向外迁移的温州移民也会选择西部山区作为迁入地。此外,南宋时期今泰顺南面的福建路的人地矛盾更甚于温州,其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可能还超过温州,来自福建的经济文化影响和移民迁入对泰顺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分疆录》述外地移民迁入与泰顺文化兴起的关系:“唐季各大姓避地入山,至宋而人才辈出,蔚为文物之邦。”依据《分疆录》和泰顺迁入较早的大姓家谱关于本族中举人数的记载,南宋无疑是泰顺历史上中举人数最多的时代。泰顺的若干家族,如库村的吴氏和包氏、箬阳的毛氏、泗溪的林氏、罗阳的董氏、章峰的蔡氏、仙居木棉的徐氏、池村的池氏,龟岩大安的张氏,不仅“登甲科者既不乏人,即由诸科及恩荫出任者亦夥”。 当然,需撇去某些家谱中可能有的虚夸的成份并考虑不同时代的科举做法,但南宋时泰顺文化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却不应怀疑。 泰顺的家族,基本都拥有家谱、宗祠、族田、族学,有的还有开基祖的墓。上述诸方面尤其是家谱和宗祠构成家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在古代泰顺人看来,“家之有谱,如国之有史,可以知兴替,可以知贤否,可以知尊卑”。如果没有家谱,一旦族内人口众多,或者乱离之后,族人将互不认识,视同路人。而且,家谱是家族历史上的人口、经济、社会关系的如实记载,生卒有书,坟墓有书,仕进有书,品行有书,族规族约有书,这些记载也有益于风俗人心。 泰顺每个人数稍多的家族,几乎都有一部以上的家谱存世。迁入较早的家族,大多从明代或清初开始修谱,至今至少修过三四个谱。有的据说修谱之早,可以推到宋代。例如,三魁张宅的张氏,据其谱所载的康熙年间张天祐撰《历世修谱纪年》,宋建隆辛酉年首次修谱,此后熙宁十年、淳熙八年、景定二年、咸淳七年几次修谱,后“因景炎之乱所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