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 王素军 广东药学院 药科学院 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胰岛素制剂的作用、机理、用途。甲磺丁脲、氯磺丙脲的作用、作用机理、用途。 熟悉:胰岛素制剂、甲磺丁脲、氯磺丙脲的不良反应。第二代碘酰脲类药格列本脲及格列美脲等的作用特点。 了解: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的作用机理、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效剂的作用特点。 重点 胰岛素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体内过程与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口服降血糖药的药理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常用药物: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本脲、格列美脲、甲福明、苯乙福林、阿卡波糖、罗格列酮、瑞格列奈的特点。 难点 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机制。 口服降血糖药的作用机制,与胰岛素的作用机制有何不同及与临床应用的关系。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 定义: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综合征。 病因与免疫功能紊乱、遗传、环境等因素改变有关; 分类 Ⅰ型(胰岛素依赖型, IDDM),占10%, 自身免疫性疾病 – 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 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 NIDDM),占90%,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敏感性降低、 、胰岛素抵抗(INR),血中胰岛素不低,胰岛素相对缺乏。其中约20%多的患者仍需胰岛素治疗,大多数用口服降糖药即可。 胰岛素(Insulin) 胰岛是胰腺腺泡之间存在的细胞团,占胰腺总体积 的1% ~ 2%。 胰岛素(insulin)是胰岛?细胞分泌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56?103酸性protein,由2条多肽链组成(A、B),通过2个二硫键以共价相联。 药用胰岛素一般多由猪、牛胰腺提得。 目前可通过重组DNA技术利用大肠杆菌合成胰岛素,还可将猪胰岛素β链第30位的丙氨酸用苏氨酸代替而获得人胰岛素 。 胰岛素的生成 前胰岛素原在N端脱去部分氨基酸,形成两个二硫键,产生胰岛素原。 胰岛素原在多肽链上,将C链分裂下来,形成含有A、B链的胰岛素。 最后胰岛素贮存在胰岛的分泌颗粒中 生理分泌过程 胰岛素当血糖升高时,由胰岛中的?细胞所分泌 开始,通过GLUT2转运通道摄取葡萄糖。葡萄糖的分解磷酸化作用引起ATP︰ADP比率增高 这使钾通道关闭,使细胞膜去极化, 引起钙通道的开放,细胞内钙增加 最后引起使贮存在颗粒中的胰岛素释放 胰岛素体内过程 易被消化酶破坏 ,Po无效,故必须注射给药,Sc吸收快 代谢快,主要在肝、肾灭活,t1/2为9~10 min,作用可维持数小时 为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可制成中效及长效制剂 用碱性蛋白质与之结合,提高等电点(7.3);加入微量锌使制剂稳定 中、长效制剂均为混悬剂,不可静脉注射。 药理作用 代谢作用 糖代谢 脂肪代谢:增加脂肪酸的转运,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 。 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钾离子转运 激活钠、钾- ATP酶,促进K+内流,增高细胞内K+浓度。 促生长作用 胰岛素的结构与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相似, 可与IGF-1受体结合发挥促生长作用 作用机制--胰岛素受体 胰岛素的作用机制 胰岛素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一系列的信号转导,最终引起葡萄糖载体(GLUT4)激活,将葡萄糖携带入细胞内 临床应用 糖尿病:对胰岛素缺乏的各型糖尿病均有效。 1型糖尿病;一般轻型病例,每日给胰岛素20U以下,重症者40U以上,中型者介于二者之间 2型糖尿病经饮食和口服降血糖药治疗未获良好控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时; 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 细胞内缺钾 与葡萄糖、氯化钾联合组成GIK (Ins+G+KCl)极化液,纠正细胞内缺钾,防治心肌梗死时的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低血糖 最常见 多由于胰岛素过量,注射胰岛素未及时进餐或活动过度所致。 注意“无警觉性低血糖昏迷”的发生 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紫癜 少数病人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多为使用牛胰岛素所致 机制:刺激机体产生IgE等相应抗体。 症状:一般轻微而短暂,偶见过敏性休克。 治疗:必要时用H1受体阻断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胰岛素耐受性 糖尿病患者应用超过常用量的胰岛素后未出现明显的低血糖反应,即发生胰岛素耐受。 分类:急性和慢性耐受性:诱因;机制;处理方法 脂肪萎缩 胰岛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改用高纯度胰岛素可减少该反应。 局部副作用 有局部红、肿、热和瘙痒发硬 药物相互作用 抑制内源性胰岛素分泌 噻嗪类、呋塞米、二氮嗪(diazoxide)等 降低胰岛素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雌激素、口服避孕药、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