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课件(39页)详解.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登顶路线图 刘连满曾是珠峰“中国梯” 3.以下的句子属于描写表达方式的是( ) 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雀山岭间缭绕不散。 B.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70米。 C.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 D.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8848.4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登上地球之巅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高度为8844.43米。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中。登上世界最高峰,成了所有探险家的梦想。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终于有三位中国登山队员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积累生字新词,理解“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等词。 2.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知识及人类征服珠峰的有关探险知识。 3.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4.学习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团结协作、英勇献身的精神,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1.给下列蓝颜色的字注音。 尖锥 冰镐 缭绕 砭骨 履践 崔巍 滞留 窒息 轮廓 匍匐 zhuī gǎo liáo rào biān lǚ jiàn cuī wēi zhì zhì kuò pú fú 2.解释下列词语。 砭骨: 履践: 崔巍: 窒息: 斩钉截铁: 养精蓄锐: 齐心协力: 异口同声: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踩踏。 形容山高大雄伟。 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故障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形容大家说的都一样。 郭超人 (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3月19日,在海拔5120米处设大本营。 5月24日,登顶的总攻打响。 1960年登珠峰 登山队214名成员来自祖国各地各行各业。 为确保登顶成功,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分批进行了三次适应性行军。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chán)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抓住主要信息(时间和人物),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峰顶的经过。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登山英雄们的崇高品质。 4.理清脉络,划分结构。 概述经过 注意详略 时 间 登山经过(地点、人物) 5.24上午9时 2小时后 天色黑下来 继前5小时后 夜更深沉 茫茫夜色中 夜色朦胧,星斗闪闪 王富洲等四人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通过搭人梯,终于登上岩顶 向最后二三百米路途艰难前进。刘连满留氧气,写遗书 三名队员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匍匐前进 到达8830米处,氧气全部用完 登上峰顶,完成从北坡攀登的创举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8) 第三部分(9—15) 第四部分(16—23) 5月24日上午9点30分,四名队员出发准备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面对难以逾越的“第二台阶”,刘连满同志想出了搭人梯的办法帮助大家顺利突破,共花费了5个小时。 天色已黑,体力透支的刘连满同志留守,在半昏迷中,他毅然决定将珍贵的氧气留给回来的战友,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