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语文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docVIP

2010届高三语文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届高三语文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doc

高考“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 ? 经纬分明,收放有度   日升月落,星汉灿烂,天地运行,经纬有度。在漫长的岁月中,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经过了叩问、探求、研究、发现的漫长历程,形成了中国古代天地观念独特的认知。这种“天地经纬”的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方方面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展示的是民族的人格观、道德观;“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天地间理所应当、无可非议的道理,成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的圭臬;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等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佳节文化。   阅读民俗佳节类文章,是了解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那么,怎样才能读懂民俗佳节类文章?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当然要“遵路入境”,思路的外在形式表现为文章的层次结构,其内涵则是层次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作者做这样的布局安排而不做那样的布局安排的意图。这“联系”,这“意图”,就隐含在层次结构的里面,而不是外现在表面。因此,要找到作品的思路,首先要弄清它的层次结构,然后再根据各层次、各段落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情感联系加以揣摩、玩味、感悟;倘能如此,则思路自会呈现在面前。   将“天地经纬”的观念延展至文学创作中,就可理解为写作过程中须“经纬分明,收放有度”,这其中包含两个要点:一是架构文章遵循认知的基本规律;二是文章选材注重取舍。 悦读1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节选自《人间草木》江苏文艺出版社) 悦读2 端午焦虑 ●岳建国   和春节等传统节日一样,每逢端午节,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对记忆中原生形态的端午节被逐渐淡漠和异化表示焦虑和遗憾。过去的白粽没有馅,人们吃得有滋有味;现在的粽子五花八门,人们却越来越吃不出“味道”。   端午现象是复杂的。你说它发扬光大了?不,许多人说它已经到了必须“抢救”的地步。你说它日渐式微?不,粽子的产业越做越大,种类、品牌越来越多。你说端午的所有符号都应该保留?不,某些符号在新的时代也许就有些狭隘,某些仪式如用雄黄洗眼并不符合科学、卫生的现代文明理念,对其改革很有必要。你说应该改革吗?但改革的实践却是公众跟着追求资本最大化的商家走,人家指哪儿咱去哪儿,任其折腾,结果是商家在天价中赚取暴利,使粽子成为“月饼第二”,成为买者不吃、吃者不买,和高档烟酒一样伤害社会公序的特殊产品!   端午节陷入这样的境地,显然有更大的文化背景。端午节是中国长期农业社会的产物,农业社会的许多缺陷都会附着在它的身上,到了目前,它的许多理念和外壳已与工业社会格格不入,因此,对其“改革”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但究竟怎样改呢?这就是问题了,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树立起统一的、社会普遍认可的文化价值或信仰评判标准。具体地说,西方发达国家的节日文化、宗教国家的节日文化等,我们不认可;某些经济非常落后的国家的节日文化,我们也不认可。那么,谁是我们的参照物?我们准备建立什么样的节日文化?大家心里没有底,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只好跟着感觉走。结果,不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