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钩蚴在肺组织中移行 * * 肠壁出血 * 咽管 口囊 头腺 肠粘膜 小肠壁上的钩虫 * 钩虫在肠壁的寄生状态 * 钩虫咬附肠粘膜切片 * * 钩虫引起的贫血 * 晚期钩虫病病人(贫血、浮肿) * 钩 虫 性 舌 炎 * 种植旱地作物 * * * * * * * 2.慢性失血 缺铁性贫血。 原因: (1)钩齿、板齿咬破肠粘膜,损伤小血管引起出血; (2)头腺分泌抗凝素使伤口不能凝血; (3)钩虫吸血,伤口渗血 (4)虫体经常更换咬附部位,形成新的伤口,原伤口仍继续少量渗血。 美洲钩虫失血0.02~0.10ml/日/条 十二指肠钩虫0.14~0.4ml/日/条。 信阳卫校曾报道从一儿童患者体内驱出3 960条十二指肠钩虫。 * 3.异嗜症(机制:缺铁与毒素的作用) 4.上消化道大出血:持续性柏油样黑便与严重贫血 5.婴幼儿钩虫病 国内543例,几乎全部为十二指肠钩虫引起。 特征为: ①贫血严重, 血红蛋白低于5g。 ②合并症多,出现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合并症者 ③死亡率达3.6%~6.0%。 * 四、病原学检查 1.直接涂片法 2.饱和盐水漂浮法 (钩虫卵比重约为1.06,饱和盐水溶液比重1.20)检出率比直接涂片法高出5.6倍。 3.钩蚴培养法 * 五、流行病学 (一)地理分布 全球钩虫感染人数达13亿左右,我国1.94亿人。 华南与西南地区以美洲钩虫为主,而长江流域以北则是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 1991年河南省对40个县市85 741人进行的调查,发现十二指肠 钩虫感染率为15.9%,美洲钩虫为2.8%。 * (二)流行因素 1.传染源 包括钩虫病人和带虫者。 2.流行因素 (1)含钩虫卵的粪便污染土壤。 (2)气候温暖潮湿,适宜于虫卵、钩蚴的发育存活 (3)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接触疫土。 3.易感人群 青壮年农民感染率最高,煤矿工人次之。 * 六、防治 (一) 消灭传染源(病原治疗) 1. 局部治疗 (1)左旋咪唑涂肤剂 或 15%噻苯咪唑软膏1日2~3次,重者2日。 (2)透热疗法,将受染部位浸于53°C 热水中浸泡约20分钟。 * 2. 驱虫治疗 两种钩虫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大多数药物对十二指肠钩虫的驱虫效果优于美洲钩虫。 阿苯哒唑 成人400mg,儿童200mg,一次服,连服3天, 甲苯哒唑 成人200mg,每日1次连服3天。 成人与儿童剂量相同。 3.对症治疗 补充铁剂。 孕妇及婴幼儿钩虫病患者贫血特别严重小量输血,钩虫病人在输血纠正贫血后和补充铁剂的同时,还必须给予驱钩虫治疗,否则单纯输血或补充铁剂无效。 (二) 加强粪便管理 (三) 预防感染 * * 十二指肠钩虫成虫 * 美洲钩虫成虫 * * * 板齿 * *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交合伞略圆 背肋2分3歧 交合伞略扁似伞形 背肋2分2歧 * * 头腺与咽管 交合伞与交合刺 * * 钩虫卵 * 钩虫卵的发育 * * 虫卵 丝状蚴 粪便 土壤 经皮肤感染 幼虫 成虫 小肠 土壤中1周 人体内5周 (胃 咽 气管 肺 心 血管 皮肤) 淋巴管 钩虫生活史 ----------------------------------------------- 杆状蚴 适宜条件 脱皮2次 寿命:十二指肠钩虫7年 美洲钩虫15年 * * * 钩虫丝状蚴 钩虫杆状蚴 丝状蚴 * 钩虫丝状蚴 * 钩 蚴 性 皮 炎 * 钩蚴性皮炎 * 钩 蚴 性 皮 炎 * 巴西钩蚴引起的皮肤幼虫移行症 * * * * 概 述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Linnaeus,1758)简称蛲虫(Pinworm)主要寄生在人体回盲部,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儿童感染较为普遍,其感染率高于成人,大约在40%以上。城市多于农村、儿童多于成人,特别是集体生活的儿童感染最多。 我国古代医书中称之为“蛟”、“短虫”、“蛲”,并对其形态、致病、治疗等有详细记载。 * 一、形态 (一)成虫 1、外形:细小,虫体中部膨大,尾端尖细,尖细部约占体长的1/3,此为本虫的重要特征。 2、乳白色。 3、大小:雌虫大小为8~13×0.3~0.5mm,雄虫稍小,大小为2~5×0.1~0.2mm。 4、头端结构: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虫体两侧角皮向外突出如嵴,称侧翼。口孔位于顶端,周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流体力学习题课-课件.ppt
- 螺旋千斤顶计算说明书1.doc
- 皮带运输机部件系列.doc
- 朗文互英语二答案A全.doc
- 平板应力分析.ppt
- 泡沫喷淋使用说明书.doc
- 李志勇-保护装置标准要点.ppt
- 历史上的十起最严重核事故.doc
- 排列组合的识别法思路.doc
- 拉杆箱培训知识.ppt
- DB34_T4220-2022_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_安徽省.docx
- DB34_T4275-2022_城市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_安徽省.docx
- P0-20240410608050406268标准文件分享.docx
- DB34_T4213-2022_菊花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_安徽省.docx
- DB34_T4263-2022_青钱柳叶用林培育技术规程_安徽省.docx
- DB34_T4214-2022_无沟凼平板式稻田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规程_安徽省.docx
- DB34_T4266-2022_美丽乡村建设和运维管理规范_安徽省.docx
- 中国软件根技术发展白皮书(数据库册).docx
- DB34_T4255-2022_超导磁体制造过程管理规范_安徽省.docx
- DB34_T4219-2022_草鱼池塘养殖技术规程_安徽省.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