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GPS绪论教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卫星定位原理与应用 刘智敏 主讲 山东科技大学2011 内 容 基本原理、方法与数学模型 外业数据采集及技术设计、内业处理 实验操作 授课要求 授课内容目录 回 顾 现代大地测量技术已经发展为3S技术 GPS--?GNS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全球导航定位卫星系统 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eo-information science 地理信息系统-〉地学信息科学:信息管理分析成图平台 RS Remote sensing 远距离大范围,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采集数据成图分析 本课程以GPS为主要对象,如何高精度导航定位 定位与导航的概念 定位 从广义和现代意义上来说,定位就是测量和表达信息、事件或目标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相关的空间位置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导航 指运动目标,通常是指运载工具如飞船、飞机、船舶、汽车、运载武器等的实时动态定位即三维位置、速度和包括航向偏转、纵向摇摆、横向摇摆三个角度的姿态的确定。 第1章 绪 论 §1.1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概述 §1.2 GNSS组成 §1.3 GNSS应用 §1.1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概述 1.常规定位方法 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几何水准测量的方法) 2.常规方法的局限性 1)测站之间需保持通视 2)无法同时精确确定点的三维坐标 3)观测受气候等条件限制 4)难以避免某些系统误差的影响如地球旁折光、地区性旁折光 5)难以建立地心坐标系 §1.1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概述 新时代对定位技术提出的新要求 要求提供精确的地心坐标; 空间技术和远程武器的发展需要 要求提供全球统一的坐标; 长距离高精度的应用项目出现 要求在长距离上进行高精度定位的技术; 地质构造运动研究,全球参考框架的建立和维护,不同坐标系间的联测 要求出现全天候的更为快速精确简便的定位技术。 §1.1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概述 产生空间定位技术的可能性 空间技术的发展 卫星发射、姿态控制、轨道预报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自动控制、自动检核 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等 现代通讯技术,现代信息理论的发展。 编码解码加密技术,信号滤波理论,系统控制理论等等 §1.1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概述 空间定位技术的优点 测站间无须保持通视; 数学模型简单,且可以同时确定点的三维坐标; 三维坐标两点间距离公式 易于实现全天候观测; 微波等无线电波 在长距离上仍能获得高精度的定位结果 长距离可达到10-8~10-9相对精度 1.2 空间定位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几种常用的空间定位技术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 人卫摄影测量 激光测卫和激光测月 星载激光测高 多普勒定位(Transit,DORIS等) 全球定位系统 人卫摄影测量 早期的卫星定位技术 1966-1972年,美国出现了卫星大地测量技术。 早期的卫星定位技术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点位测量的。 仅仅将卫星作为空间测量目标 后来发展到了把卫星作为动态已知点的高级阶段 2)人卫摄影测量 卫星摄影测量--卫星测向三角网 在AB两点同时观测卫星S1的方向r1和r2, 在AB两点同时观测卫星S2的方向r3和r4, 观测的方向用天球坐标(α,δ)表示, 计算地面AB的方向rAB:?? AB=n1 x n2,?? n1=r1 x r2,n2=r3 x r4 根据AB和AC的方向计算出角度BAC(用点积乘夹角余弦) 多普勒定位(Transit,DORIS等)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NNSS) (Navy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组成:卫星网、监测站、接收机。 卫星网共6颗子午卫星分别在6个轨道面上并都通过地球南北极,卫星平均高度1075KM。 定位精度:单点定位几十M,联测定位0.5~1M。 全天侯观测,事后处理。 多普勒效应 (Doppler effect ) 相对运动体之间有电波传输时,其传输频率随瞬时相对距离的缩短和增大而相应增高和降低的现象。 奥地利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Christian Johann Doppler)于1842提出 内容: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 (蓝移 blue shift);当运动在波源后面时,会产生相反的效应。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 (红移 red shift)。波源的速度越高,所产生的效应越大。根据波红(蓝)移的程度,可以计算出波源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 恒星光谱线的位移显示恒星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

文档评论(0)

阿里山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