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 律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论 文
国家工作人员虚假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行为的
定性——以王某案为例
The substance of behavior of the state staff’s false promises to
seek benefits for others——based on Mr. Wang’s case
作 者 姓 名:
陈慧超
指 导 教 师:
石经海
教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内容摘要
诈骗罪与受贿罪在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等都有较大的区别,一
般情况下两者的区分比较明显,不易混淆。但在司法实践中,在有特殊身份的国
家工作人员通过欺诈取得对方信任的而实施犯罪的行为在定性方面会发生竞合,
尤其是国家工作人员虚假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行为在理论界以及司法实践中均
存在较大的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应定受贿罪,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定诈骗罪。而我
国国内目前并没有对该问题的明确规定。本文围绕这一争议,分四大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从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切入,先通过对案件基本情况的介绍,得出
案件争议的焦点在于国家工作人员虚假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行为的定性。
第二部分为理论探讨。该部分围绕国家工作人员虚假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
行为的定性来展开,先对为他人谋取利益、虚假许诺等相关概念作出界定,然后
分析了受贿罪与诈骗罪的一般区别。并从国家工作人员虚假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
的行为的定性存在的争议入手,认为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分歧是因为目前对这种行
为的区分标准不一且没有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对这种行为
的区分应该按照“行为人获得财物的方式→国家工作人员是否具有职务之便→收
受财物及作出虚假许诺的行为的先后”的框架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框架下,构
成受贿罪的情形有两种: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要财物的;行为人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后作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虚假许诺的。而行为
人没有职务之便,虚假许诺并收受他人财物的,以及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虚假许
诺后收受他人财物的则构成诈骗罪。
第三部分为本案的研究结论,以第二部分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本案例的具体
情况,认同法院的观点,认为王某构成诈骗罪而非受贿罪。
第四部分为本案的研究启示。该部分主要结合案例以及理论,得出解决相似
案件的一些启示,认为分析国家工作人员虚假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的难点
在于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能实现所许诺行为的职务上的便利,重点在于国家工作
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目的,是为让他人谋取利益还是单纯的利用职务上的便
利去收受财物。在解决这一难点及把握这一重点的基础上利用前文提出的分析框
1
国家工作人员虚假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行为的定性
架,才能对国家工作人员虚假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进行准确的定性。
关键词:受贿罪;诈骗罪;虚假许诺;国家工作人员;为他人谋取利益
2
Abstract
Crime of Fraud and Crime of Bribery have a big difference on the subject,
subjective aspect, object, objective aspect. But they would be confused when the
governmental staff commits crime by fraud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especially when
they make a false promise to seek benefits for other people, there is a controversy in
the theoretical and judicial practice, some agree to constitute the crime of bribery, the
other agrees to constitute fraud. This paper will consist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will base on a typical case, after introducing the basic of the case,
we can found that the key point of the dispute is the substance of behavior of the state
staff when giving a false promise to seek benefits for others.
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