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读书笔记大全.doc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地资源读书笔记大全

土地资源读书笔记大全 篇一:土地整理读书笔记 1.土地整理概念和内涵 1.1土地整理的定义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建设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土地整理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保证粮食安全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1.2.土地整理的目的 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农区生产条件和农区生态环境等。[2] 1.3土地整理项目的工程内容一般包含 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等几项工程。[3] 2.国内外土地整理发展状况 2.1国外土地整理状况 1969年,美国颁布了《国家环境政策法》,首次在世界上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逐步形成了针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影响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影响范围、更大的空间尺度和多种行为交叉积累的特征。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也从对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发展到区域开发环境影响的评价。 国外的土地整理,始于13世纪,最初只是局部的土地整理,如河流的改造等。到了16世纪,德国开始进行合并农地、迁移农庄、改造河流等全面的土地整理,一般称之为土地整理的起源。其发展大致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简单的土地整理,主要是有组织、有规划地归并土地权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二阶段主要是围绕城市建设和大型基础建设的用地需求来进行;第三阶段为综合土地整理,随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各地区社会、经济、生态 [4]平衡不断被破坏,土地整理的重点转变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土 地整理在这一阶段才真正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人们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农业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己引起国内外环保专家的关注,世界银行也十分关注,并在提供贷款之前,先要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议。如果项目对环境有一定的难以避免的不利影响,世界银行将不予贷款。这样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迅速发展。但是,缺乏恰当的监测和评估仍是大多数国家目前开展合理的环境管理的一个主要障碍。 2.2国内土地整理发展状况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借鉴国外经验和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z.a l 0 1979年我国第一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从此我国正式实施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03年9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把具有重大影响的规划纳入环境影响的评价对象。 目前我国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川。2004年7月,国家环 保总局颁发《关于印发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对设区的市级以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进行环境影响报告的编制。[5] 3. 土地整理带来的农民福利变化 3.1 家庭经济 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对应森提出的经济条件,衡量农户集中居住后的经济变化。在这个功能活动下,我们选取两组评价指标: 一组指标衡量农户经济状况的直接变化,包括集中居住对农户总收入影响、对总支出影响以及对净收入影响; 另一组衡量农户的主观变化,即农户对集中居住后的家庭经济状况的满意度,因为即使是两个家庭处于相似的经济状态,由于家庭特征差异而导致农户对家庭经济状况的主观感受不同,从而导致对家庭整体经济状况的满意度也存在差异。 3.2. 社会保障 农户社会保障对应森提出的透明性保证。农地对农民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主要体现为生活保障效用和就业机会保障效用。[6]在所调查的高淳县和盱眙县采用不同的集中居住模式,分别伴随农地的丧失和保留,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得与失将会对两个地区的农民福利状况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选取是否因集中居住而丧失农地来衡量农户享有的社会保障功能。此外,在我们研究地区,部分农户集中居住后也开始享有城镇社保和就业培训等待遇。因此,我们也引入集中居住后农民是否享有新的社保政策、集中居住后的就业状况是否有所改善以及政府是否提供相关就业培训和指导三项指标来衡量农户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变化。 3.3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农户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充分体现了福利衡量中的防护性保障功能。农民集中居住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居住地从分散在农村的居住点集中到城镇或城镇郊区的集中居住区。农户在集中居住后能否享受更舒适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