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含诗歌看明代中期滇西社会风貌.docVIP

从张含诗歌看明代中期滇西社会风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张含诗歌看明代中期滇西社会风貌

从张含诗歌看明代中期滇西社会风貌   摘 要:张含一生创作了数量可观的诗歌,单在《永昌府文征 中国论文网 /5/view-7255116.htm   关键词:张含;明代中期;滇西社会风貌   一、张含及其作品概述   张含(1480―1566),字愈光,号禺山,又自号半谷幽人、雪溪散人等,是明代云南永昌(今保山市)的著名文学家。   张含主要生活在明代中期弘治、正德、嘉靖年间,他出身官宦之家,曾中举人,后却屡试不第,放弃仕途后,全身心地投入诗文创作。他的著作主要有《春园诗》、《乙未鸣》、《癸卯诗》、《戊己集》、《禺山律诗选》等。今《永昌府文征》共收录了张含诗歌3卷,计875首,文章39篇,当然这不是张含作品的全部。   张含写诗以杜甫为宗,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以诗写实,以诗抒怀,字里行间常有杜诗“诗史”的影子,着意纪实或随心感叹之间,透露了当时社会诸多方面的信息。本文以《永昌府文征诗歌为文本,结合其他材料,尝试勾勒明代中期滇西一带的社会风貌。   二、张含笔下的滇西社会风貌   1、明中期滇西社会政治背景:从基本清明逐渐走向黑暗   明代自永乐到成化八十余年间,随着朱明王朝的巩固,元末明初的动荡已经过去,而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思潮尚在酝酿之中,明王朝呈现出一派安定升平的景象。   然而张含诗歌中“虎豹”意象的频繁出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逐渐变得混乱的社会政治背景。   他在《永昌城中有猛虎行》写道:“……万家城郭河边起,一虎横行入城里。夜餐犬豕昼啮人,只图腹饱不顾身……顿令城郭生野烟,伤心日夕呼苍天。一人被啮万人畏,数月城中无稳睡。繁华市井转凄凉,阴云惨淡空断肠。一薪一米贵如玉,忍见儿啼并女哭。……”诗歌呈现了因“恶虎”横行导致的永昌城的凄惨景象。   张含以“虎豹”比喻那些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官吏,满怀激愤地表达了他的憎恶和愤怒之情,很好地反映了明代中期政治渐趋黑暗的历程。   2、明中期滇西经济背景:从基本有序逐渐走向混乱   张含的前半生,社会政治相对清明,经济秩序也相对较好。滇西虽然交通不便,不及内地富庶,但毕竟山高林密、河广水深,天然的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民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亦足自给。   他在《幽居写怀》诗中写道:“……岁无横吏征逋赋,时有临翁过浊醪……边城宝玉人争羡,作赋焉能纸价高。”正是因为官府没横征暴敛,临翁才有浊醪可饮;人们都去追捧宝玉石了,诗人的文章似乎不值钱了。诗人自我调侃之余,透露了当时宝石已经是滇西的热门物产,并且不难推测,此间存在一条开采、运输、加工、销售宝石的产业链。   然而,正是这本来可以促进边疆经济繁荣,给民众带来富足生活的宝石,却给当地人带来了无尽灾难。张含用大量诗歌记载了当时民众因“石祸”而倒悬的惨象。如《疮痍》:“只闻征彩石,不复念疮痍。海涸鱼龙泣,荒城虎豹驰。”《申雅》二首:“祗缘宝井石,边民屋倒悬,兵戈象马动,城郭虎豹眠。”《童谣》:“彩石光珠光焰多,涕流骨枯将奈何。”《鸡鸣引》:“频年采买宝井石,四野人民泪?臆”。   在众多的诗文中,《宝石谣》是对“石祸”现象最直接最深刻的反映。诗篇真实地记录了明代成化、嘉靖年间,永昌人民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史实。冯廷《滇考”先是宝石之取,盛于成化,然止在京购买。嘉靖丁亥,始遣官至滇,岁动布政司及永昌府银八千,散之民间,民间鬻男贩妇,不充所值,因而逃亡。”[1]成化年间,“只在京师给帑银,不牵南夷作深贡”,云南宝石仅在京买卖,还没有被当作贡品进献朝廷。“自从嘉靖丁亥岁,采买官临永昌卫”,嘉靖丁亥(1527)以来,朝廷开始遣宫至滇,“朝廷公道给官银,地方多事民憔悴”,诗人以讽刺的口吻痛斥朝廷所谓的“公道”,带给人民的却是“民憔悴”,百姓“鬻男贩妇”,涕泪悲号,四处逃亡。   朝廷的享乐,地方官吏的渔利,是对滇西以宝石业为代表的区域经济的毁灭性打击,由此原有的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3、明中期滇西文化背景:文人唱和、文化交流频繁   张含一生出身官宦却无缘仕途,一介布衣却交游广泛,正是这种别样的人生,使他成为滇西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中心人物,让他为滇西文化的交流和主流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张含的诗歌《结交行》、《结交歌》可以看出,他“少年奔走黄金台,结交老苍多上才”,结交的人物包括首辅、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知府等显贵,不少在《明史》有传。比如,张含以李梦阳为师,继承了李梦阳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理论主张,并将其带回云南,使远在边疆的云南文人了解了中原文学的潮流。   在张含广泛的交游中,关系最密切的要数杨慎。杨慎的作品集中有大量写给张含的诗,从年少时《招张愈光》开始,到临终还在念着张含等人:“知我罪我《春秋》笔,今吾故吾《逍遥》篇。中溪半谷池南叟,此意非公谁与传”,其中“半谷”即是张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