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爱玲到王安忆-服饰描写中的历史观.docVIP

从张爱玲到王安忆-服饰描写中的历史观.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张爱玲到王安忆-服饰描写中的历史观

从张爱玲到王安忆:服饰描写中的历史观   服饰是包含有社会政治内容的文化研究参照系。通过服饰与价值观、服饰与女性、服饰与东西方现代性等多维角度对小说文本的叙事细读,从而对张爱玲与王安忆的服饰描写进行对照考察,不仅说明了王安忆小说所体现的海派文学在演进中的“大”历史观,同时将为作家作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中国论文网 /4/view-6990160.htm   [关键词]服饰描写;张爱玲;王安忆;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4-0112-07   《周礼》有言:“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王晋大圭,执镇圭,缫皆五彩五就,以朝日。公执三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缫皆五彩五就。”从这一则先秦的记录来看,“服饰”的内涵与今天无异,指衣服和佩戴之物。其次,服饰具有身份识别的功能,不同的服饰往往体现君臣关系、等级序列,服饰从来都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唇齿相依。自近代以来,服饰迎来最为迅疾的变革时代,维新志士更将服饰与整个国家的精神相联系,认为:“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改服更装往往是政权交替,社会变革的表征,如当年满清人关后勒令百姓留辫着旗装一样,服饰中往往蕴含有政治生活的内容。同时,自晚清服饰变革以来,服饰逐渐在自我个性的展现上,扮演日益重要的作用。正如哲学家所言:“服装是自我社会构成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可见,服饰不仅与美直接相关,其中的社会政治内容更加值得关注。   在博大的中华文化中,服饰文化从来都是一个璀璨的篇章。其中,文学中的服饰描写不仅记录社会文化变迁,还起到丰富审美意象的重要作用。从乐府“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到《洛神赋》“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服饰描写一方面具有写实铺陈的史传传统,另一方面也带有旖旎多彩的诗赋风姿。上海,作为了解中国社会的一面窗子,在近代的服饰变革中处于潮头的地位。作为市民生活的最初记录者,海派小说又成为反映服饰变革的重要文本。《海上花列传》《九尾龟》《歇浦潮》等小说中无不充斥着上海各个阶层服饰更张的讯息。同时,早期海派小说将服饰的描绘与人物身份归属、性格发展密切关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海派小说的服饰描写特色一直延续到海派传人――女作家张爱玲和王安忆那里,但两者小说中服饰描写的差异又是海派作家历史观演进的重要表征。   一、服饰与小说中的价值抉择   晚清《申报》记录了上海人“耻衣服不华”的生动片段:“今观于沪上之人……不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盈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倡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伊然旺族之家。”上海民俗所沾染的这种攀比风气,使得服饰的目眩神迷附加上经济利益,在美的包裹下俨然是世俗浓厚的精神实质。典型一幕发生在张爱玲的代表作《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初次参加一个舞会,在香港的交际场所出现,因为自己的穿戴打扮和家庭并不高贵的地位,她诚惶诚恐并一再强调自己不过是一个“过时”的中国人。印度公主萨黑荑妮见到这个“过时”的白流苏时,耸肩一笑,白流苏马上知趣地自嘲:“我原是个乡下人。”范柳元这时为流苏解围道:“我刚才对你说过了,你是个道地的中国人,那自然跟她所谓的上海人有点不同。”以衣饰为标志,上海沾染了更多的“洋气”。据记录,1911-1930年,是西方文化元素对上海服装文化产生较大影响的时期,妇女在很大程度上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而上海开放程度越高,西方的影响就越深刻,女性的时装在缝制时不仅装有垫肩、硬领,而且放大了胸裥,这种设计的改变无疑使女性的“曲线美”得以大胆体现。身着月白旗袍的白流苏在性感盛宴当中就这样被排斥于“上海人”之外。   鲁迅先生曾不无嘲讽地谈到上海人裹着势利的服饰观念:“在上海生活,穿时髦衣服的比土气的便宜。如果一身旧衣服,公共电车的车掌会不照你的话停车,公园看守会格外认真地检查入门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门丁会不许你走正门。所以,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面裤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王安忆的代表作《长恨歌》将“据衣断人”的上海人发展到极致:程先生在1960年代的上海弄堂中,同样以“过时的人”的姿态出现。但即使到了“文革”前期,街坊严师母却仔细地品鉴起西装的好料子,对程先生平添一份敬意。满大街干部的列宁装并没有影响到百姓的认识,在她们的眼中,上海还是旧日上海,上海人的“刻薄”也还是“虚架的一格上能搭上一格实的”。   再以《长恨歌》和《第一炉香》为例,两部小说中的衣饰描写各有特色,张爱玲细腻绚烂,王安忆则注重写实和点染,但都具有相同的叙事效果。“一方面,现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