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的性能探讨
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的性能探讨
【摘要】 目的:通过对比试验研究对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的性能进行评价。方法:采集2014年9月-2015年
中国论文网 /6/view-7248334.htm
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体检的6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分离血清后保存待测,分别采用光激化学发光法(LICA)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6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五项血清学标志。结果:两种检测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学标志HBsAg、抗HBs、HBeAg、抗HBe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抗HBc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光激化学发光法,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3 PEIU/ml;HBsAg:0.2 IU/ml;抗HBs:10 mIU/ml;HBeAg:1 PEIU/ml;抗HBe:2 PEIU/ml。
1.3.2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抗HBc:1 S/CO;HBsAg:抗0.5 IU/ml;抗HBs:10 mIU/ml;HBeAg:1 S/CO;抗HBe:0.05),但检测抗HBc的阳性率为63.3%,明显低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的8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分析光激化学发光法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抗HBc时存在应用局限性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1)光激化学发光法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选择HBc原材料和溯源选择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2)光激化学发光法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的检测原理不同,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抗HBc的原理为竞争法,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抗HBc的原理为夹心法,当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出现差异时,检验者可采用第三种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笔者所在医院本次研究因检测样本数量有限,未能进行第三方验证。(3)本次研究发现,光激化学发光法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抗HBc的检出能力不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在检测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时符合率很高。
笔者所在医院本次对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的性能进行研究发现采用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HBsAg、抗HBs、HBeAg、抗HBe的阳性率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检测抗HBc的阳性率却明显低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光激化学发光法实现了均相、快速、少量试剂、免洗检测,但在应用性能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涂少华,朱敏,沈江帆,等.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的性能评价[J].检验医学,2011,26(7):452-456.
[2]刘池波,梁勇,潘春琴,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患者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30(9):1763-1766.
[3]赵笔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CK-MB活性假性增高原因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2):1710-1711.
[4]梁广铁,王秋平,王维,等.基于毛细管液滴技术的血液乙型肝炎病毒DNA提取[J].分析化学,2011,39(5):670-674.
[5]郑凤娇,傅泳航,刘光泽,等.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免疫耐受状态及血液生物化学指标的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29(11):641-647.
[6]虞瑛姿.胞嘧啶脱氨酶APOBEC3DE和APOBEC3B对乙型肝炎病毒抑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7]王迎春,杨旭,金青梅,等.苯丁酸钠对人肝癌HepG2.2.15细胞凋亡及乙型肝炎病毒指标的影响[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11):970-973.
[8]邹能利,臧玉翠,毛红菊,等.高灵敏纳米金比色芯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及其变异[J].分析化学,2012,40(4):569-573.
(收稿日期:2015-09-0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