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郝堂村乡村建造的观察笔记
关于郝堂村乡村建造的观察笔记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中对奇拉古镇有过详细而生动的描述:
中国论文网 /8/view-7160123.htm
“奇拉的特征……沿着街道的房子,房子的门和窗,即使这些组成元素的本身不具备特别的美或者有什么珍贵奇异之处,但其排列有序的模样,却让它一个个停留在记忆中,其秘密如乐谱上的音符,每一个音符单一存在的时候无法表现出乐谱所拥有的变化,只有当视线追着一个接一个出现的元素,才能看出其模样”。如此的场景与体验同样出现在了郝堂村。
郝堂村位于河南信阳平桥区以南的山区中,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落。村子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也没有文物古迹,但村落的基本格局还在:整个村庄或许是从东面的那棵百年大树发展起来的,村子有一条东西向的中心街道,街道两边多以一层的民居为主,沿街道向西走到尽头是一条河流,还有一些民居住宅零零散散地沿着南北向的小路散落着。通过李昌平的内置金融等前期系列实验,郝堂村在2011年迎来了发展新机遇,被列入信阳市平桥区政府抽检的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并率先开始了村庄新建设。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孙君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介入到郝堂村的建设之中。
现在,当我们游走于这座村庄之中,可以发现整个村子的改造都特别注重对美的发现与保留,而不是一味地用新代替旧。千百年形成的村落布局,凝固了历史沧桑和邻里关系;石砌矮墙,草搭长亭,体现着村庄的肌理;雨水冲刷,让砖石变得温润,留下了时间的痕迹。在这里,村庄最细微的美都受到了尊重。
郝堂村的乡建规划
郝堂村的整体规划是在借鉴“五山模式”的经验之上寻求新农村建设的新范式。规划的核心理念是改变以往“先生活后生产”、“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首要改善因长期掠夺性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益,提高生活质量。从对环境与生命的关怀入手,把文明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把环保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融入到村民的衣食住行当中,让每一个老百姓都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中来,使村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考虑到可操作性,设计者们并不停留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理念,而是从农民的基础生活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正是当地老百姓听得懂的生态宣言。当环境得到改善,村民才愿意接受村子的规划改造。因此,规划的整体策略从环境整治和保护更新开始,具体分为以下12条:村民自治、文化修复、建筑艺术、水利交通、生态环境、乡村规划、民俗文化、健康与生计、有机农业、金融互助、乡村旅游、乡村岗位培训。试图通过实践,把中央新农村建设精神具体化,成为推动三农问题的典范。具体的规划实施方案有以下几点:垃圾分类、中水回收、街景街道、河流整治、村规民约,可谓是“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布局+土壤植被”的全面改良。
郝堂村总面积16km2,2007年总人口2140人,中心村户数约140户,而改扩建户数约占到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以孙君参与设计的郝堂村1号院、2号院、3号院为代表。另外,新建建筑多为公共建筑,如郝堂村小学、村民养老院等,其中又以台湾建筑师谢英俊的风雨桥、岸芷宣茶室、郝堂村小学生态厕所为代表。以上两类建筑从建造材料到建构方式都不尽相同,反映出对乡村建设的差异化思考,而且所有的作品都和谐地与整个村落融为一体。下面选取其中的三个典型案例――2号院、3号院、风雨桥进行具体调查和深入研究。
郝堂村2号院
郝堂村2号院起名为“如莲茶斋”,顾名思义,房间的功能是提供喝茶和斋饭的场所。房屋布局为经典的L形,入口在西侧。门口的招牌朴素而别致:一个小小的屋檐搭着一个竖匾,角铁连接着竖匾和一根不直的原木立杆,菱形的木招牌用螺纹麻绳扭系在竖匾之下。
和村子的其他院落一样,2号院的围墙设计低矮,但材料使用丰富。错位堆砌的条石与红砖打底,上面的木桩一根根整齐摆放,据说是用来生火做饭的,圆木之上还有防止雨水直接渗透的瓦片。在改建过程中,设计师相当慎重地保留并整理了旧有的每一处夯土墙面,重新用混合一定配比水泥的夯土作为面层进行修复。而对于上层完全毁损的局部,则采用200mm×400mm的预制夯土块进行砌筑。
2号院的窗户也很有特色。暗红色的花岗岩毛面打底,堆砌到70cm左右,开始用夯土接着往上垒筑,开口的地方是窗户。由于原先的夯土墙厚度超过了35cm,15mm×15mm的木材也无法完全压顶,所以采用双樘木在上面再盖顶板的做法。窗户本身用杉木做成10mm×10mm的格子窗,上面继续用双樘木做过梁。过梁上面则选用施工简单的40mm×25mm的预制夯土砖。由于是夯土,屋檐是一定要出挑的。直接选用弯的木头来出挑屋檐的做法在豫南当地十分普遍,和长江以南的垂直式挑檐做法不尽相同。
事实上,2号院设计精确地描绘了农村生活的每一项配置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