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歌乐山保育院生活散记
歌乐山保育院生活散记
编者按:他们的童年时代,正值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之时。成千上万的幼小生命,因失去或远离亲人过着流浪生活,处境堪忧。为抢救战区难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各地建立的保育院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在重庆歌乐山建成的保育总会四川分会第一保育院(简称“川一院”,又称“歌乐山保育院”)就是其中一所,是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历时最久的保育院。今天,那些在保育院度过了难忘童年的孩子们,已是耄耋之年,但万千思绪不断。为纪念那段岁月,本刊开辟栏目,特选编一系列回忆文章,由亲历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记录成长的时光。
中国论文网 /5/view-7237687.htm
我的童年是在战时儿童保育院度过的。当时日军强占了我中原腹地,到处抢掠、烧杀,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的家也陷入绝境。1938年秋,我刚满8岁,就和小叔、小姑以及两个姐姐离开了河南信阳吴家店的老家,一起被收容进汉口保育院。
我们在武汉只待了几天,便被编为第26批入川难童队,随后乘船沿长江西上,经宜昌、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辗转到达重庆。不久,被分配到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四川分会第一儿童保育院(简称川一院)。因院设址在重庆歌乐山,人们通常叫它歌乐山保育院。
美好的环境
保育院位于歌乐山下的高店子古镇旁,那是一座偌大的院落,四周由竹篱围着。一进大门,迎面是一座简易的大礼堂。大院内,右边是错落有序的8排长长的平房,每排平房各有10多个小房间,两头是老师的宿舍,中间住着学生。每个房间有4架双层木床,能睡8人。大院左边也有几排平房,分别是教室、图书馆、医务室、厨房、大饭厅,以及老师们的办公室。不远处,有大片的田园,种植着小麦、玉米、高粱和蔬菜,还有几间饲养房,喂养了猪、羊、鸡、鸭等。
就这样,我们这些从全国各战区收容来的500多名难童,学习、劳动、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并茁壮成长。保育院的同学,除极少数在幼儿班的孩子外,其余都是按正规的小学编班,设1-6年级,每年都有毕业生走出保育院的大门。
当时歌乐山保育院在四川的二三十个保育院中,算条件比较好的。有人说是“示范保育院”,有人说是“贵族保育院”,是当时中外各界人士参观访问最多的保育院。
1940年春,恰逢儿童节前夕,那天阳光明媚,全院师生被紧急集合在操场上,同学们低声议论着今天会有什么重要人物要来。不一会儿,只见刘尊一院长引着3位仪态不凡的夫人走进来,频频向大家招手致意。欢迎大会开始了,刘院长介绍说:“孩子们,今天孙夫人(宋庆龄),蒋夫人(宋美龄)和孔夫人(宋霭龄)来看望大家,和小朋友们共度儿童佳节。”我们掌声不断,兴奋不已。宋美龄以保育会理事长的身份代表两位姊妹表示,愿同学们过一个愉快的节日,要好好学习。宋庆龄是总会顾问,她以极其关切的口吻问候,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奋发向上,立志成才。大家都非常激动,饱含热泪地聆听着。尤其是国母宋庆龄,她那亲切动人的音容笑貌,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1942年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到院参观访问。那时美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之一,是中国的友邦,保育院的经费和物资大部分是由美国各界友好人士、华侨和一些慈善团体募捐的。因此美国要人来访,一定要好好地接待。院内上上下下着实忙乎了一阵子,打扫卫生,美化环境,整理内务,张灯结彩。我们当然也得打扮一番。由保育总会拨来一批“罗斯福布”(即斜纹卡叽布),为每人做了一套结实耐穿、做工讲究的童子军装。这套童子军装后来成为我们保育生的一个标记。
躲日机的轰炸
当年,日本飞机经常对大后方进行空袭,大肆狂轰滥炸。我们三天两头跑警报,生活总不得安宁。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初秋的傍晚,天空黑沉沉的,空气异常闷热,像是暴风雨即将来临。突然间,我们听到日机的轰鸣声,有同学大喊:“敌机来了!”我们不知所措,狂奔乱窜,谁也不知该躲到哪里去。慌乱中,我朝着院外的田野跑去,抬眼一看,黑压压的日机达三四十架之多,已经低空飞临到头顶,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眼睁睁地望着日机真的好害怕,我下意识地趴在地上,一点儿也不敢动,心里??缏姨?。日机呼啸穿空而过,好一会儿,我才回过神来,算是又过了一道鬼门关。
我们大多是在白天跑警报,每当空袭警报一拉响,同学们便三五成群冲向歌乐山的崇山峻岭,有的躲在树丛,有的藏在山崖夹缝中。那时汉奸活动十分猖獗,日机一到,地面上红色、白色的信号弹就“嗖嗖”地窜上天空,给敌人通报轰炸目标。我们年纪虽小,但对卖国贼的卑鄙行径恨之入骨。
有一天,天空无云,烈日炎炎,我和几位同学在跑警报途中,看见几架日机忽东忽西,掠空而过。远远地,我们发现一个人鬼鬼祟祟地躲在一棵树旁,正扯出一面大白旗,不停地向日机摇晃。我们火了,大喊:“抓汉奸!抓汉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