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教文文体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魏六朝教文文体研究

汉魏六朝教文文体研究   摘 要: 本文主要对汉魏六朝时期的教文进行文体方面的考察与研究,通过对教文的释名、创作情况、文体特征、功能及演变影响各方面进行考察,以期从文体方面更好地把握这类文章的特点。 中国论文网 /7/view-7240677.htm   关键词: 教 创作情况 文体特征 功能 演变与影响   “教”体文指的是上对下的一种告谕文体,也是汉魏六朝时期的官府文书形式之一。历来人们对此文体的研究未做过专门而细致的考察,有的也仅是作为令教文中的一部分进行零散的分析研究。而刘勰提出的研究文体的基本原则:“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1],可以为我们分析教体文提供研究范式。   一、教体释名   所谓“释名以章义”,就是要考释文体名称的来源与含义。“任何事物要获得存在的意义都必须能获得独立的名称,有其名才能有其实,名正者言才顺。”[2]而文体要获得独立的意义,也需要有合理的名目。   “教”最早见于《尚书“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3]《周礼“乃立司徒地官,使帅其属而掌邦教。”[4]这说明此时期的“教”教育、教化之意,作为名词。而《说文解字》则释“教”为:“上所施,下所效也。”[5]此时“教”已有了上施下效、效仿之意,表示一种动作。而之前在《国语“教”的文章并未形成固定的文体意义。   秦汉时期,教成为下行文体。蔡邕《独断》中即解释得更为具体:“诸侯言曰教。”[6]这种下行文体是秦法所规定的。而蔡邕在《独断》中将天子独用之文体分为策书、制书、诏书、戒书四种,这说明到了汉代,天子发布信息已有了自己特定的文体,不再使用教体。明徐师曾《文体明辨》:“李周翰云:教,示于人也。秦法,王侯称教,而汉时大臣亦得用之,若京兆尹王尊《出教告属县》是也。”[7]由此说明,汉代以后,大臣下的令也称教。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教的运用更加流行。班固《白虎通义“王者设三教者何?承衰救敝,欲民反正道也。”[8]进一步地说明教体在当时一般是为了起到发布命令、教化民众的作用。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则梳理了教文的发展状况:“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诲也。古天子用教,汉以后惟王侯大臣称教。主于施文训诲,俾知法度。源出伏羲《十言之教》,流有《神农之教》,周《先王之教》及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汉张敞《告絮舜教》、朱博《出教主簿》。孔融、蜀武侯多教文,《文选》列教。”[9]但观流传之作,亦有地方官员、有声望文人之教文,且为针对个人或某事之“教”,如李固的《恤奉高令丧事教》等。这都说明了教从原来的天子所用文体逐渐转为诸侯大臣甚至地方官员所发布的起教化作用的文体。因而可以说“教”是汉魏六朝时期的一种上对下的起到告谕、教化作用的公文文体。   二、创作情况   刘勰提出的“选文以定篇”研究方法指的是要选出各文体在某一发展阶段的经典作家作品进行解读。而在此之前,界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尤为必要。本文基本上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收录的教体文为研究对象。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共收录教体文133篇,其中1篇重出,除此之外,《文馆词林》以及作家集中还可以找到37篇教体文,因此总计现存约169篇。而先秦时期的6篇带“教”字的,不能算真正意义的教体文。 “现存有真正意义上的教文162篇”[10]。   汉魏六朝的教体文中,诸葛亮的创作数量最多,达19篇,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录6篇。其次是梁简文帝萧纲,作17篇,严可均收录9篇。魏武帝曹操有7篇,孔融有5篇,江淹作5篇。除此之外,比较优秀的教体文还有李固的《临荆州辟文学教》、《助展允婚教》、王导的《转陈耽谢鸾教》、王沈的《到豫州下教》、刘弘的《用皮初下教》《下荆部教》傅亮的《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为宋公修张良庙教》、谢?I的《为录公拜扬州恩教》《临东海饷诸葛璩谷教》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列举了他所认为的教文的典范之作:“昔郑弘之守南阳,条教为后所述,乃事绪明也;孔融之守北海,文教丽而罕施,乃治体乖也。若诸葛孔明之详约,庾稚恭之明断,并理得而辞中,教之善也。”像诸葛亮的教令考虑周到,文辞简明;庾翼的教令明白而决断,道理得当而文辞切合,都是好的教文。由此看来,刘勰是将理、辞及是否施行作为评价教文的标准。   总体上来说,从教文的不同发展阶段来看,西汉教文有7篇,东汉18篇,建安时期则多达到40篇;两晋时期的教文有37篇,其中西晋16篇,东晋21篇,南北朝时的教文61篇。内容关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宗教等领域,具体来说甚至包含助婚恤丧、祷祀乡贤、奖赞文学等琐碎的事务,因而创作不断丰富。   三、文体特点   刘勰所提出的“敷理以举统”的方法即指的是根据文体发展的历史事实,对典范文本进行品鉴,从而来达到确立某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