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害研究详解.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真菌性病害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随病薯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薯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生长温度4-34,适宜温度20-26 ℃ ,最适23 ℃ ,菌核形成适温23-28 ℃.一般春寒、空气潮湿,或播种后土温低发病较重。黏重土壤、田间高温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薯,播种前用福尔马林2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侵种10min杀死种薯上粘着的菌核。 2.适期播种,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地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晚播,以确保播种时地温不低于10 ℃.生长期加强管理,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茎基腐病 三.真菌性病害 6.炭疽病 炭疽病为马铃薯的普通病害,在局部地区发生分布。通常病情较轻,对生产无影响,严重时可造成部分植株坏死干枯和引起根茎腐烂,对产量有一定影响。 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近圆形至不定形坏死斑点,赤褐色至褐色,以后转变成灰褐色,边缘明显,相互汇合形成不规则坏死斑。病害严重时亦可侵染根部的块茎。引起植株萎蔫坏死和块茎腐烂,后期在病部表面产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病原 半知菌番茄果腐少刺盘孢菌真菌。病菌分生孢子盘聚生或散生,刚毛聚生于分生孢子盘中央,黑褐色,顶端较尖,具1-3个隔膜,大小为26-65.5um× 3-5.5um。分生孢子梗圆柱形,无色至淡褐色。分生孢子圆柱形,无色,单胞,大小为5-10um× 3-4um。 三.真菌性病害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越冬。带病种薯亦可成为重要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引起侵染,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高温潮湿有利于发病。马铃薯生长中后期遇雨、露、雾多的天气,有利于病害扩展蔓延。田间管理粗放,土壤贫瘠,排水不良,病害较重。 防治方法 1.严格挑选种薯,实行无病薯种植,播种前可选用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5-10min杀灭病菌。 2.重视栽培防病,选择土质肥沃的壤土种植,增施有机底肥,避免田间积水。 3.必要时在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 炭疽病 三.真菌性病害 7.白绢病 白绢病为马铃薯的普通病害,主要在南方菜区发生分布,部分地区发生较重,一般病株率10-15%,可造成明显减产。贮藏期此病亦较常见,可引起大量薯块坏死腐烂,甚至造成烂窖。此病还可为害其他多种作物。 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块茎,有事亦为害茎基部。薯块受侵染后,病部密生白色绢丝状白霉,扩展后呈放射状,后期形成黄褐色至棕褐色圆形粒状小菌核。剖开病薯,皮下组织变褐腐烂。茎基染病,初期略呈水渍状,病部亦产生绢丝状白霉,后期形成紫黑色近圆形粒状小菌核。 病原 半知菌齐整小菌核真菌。病菌菌丝无色或浅色,有隔膜,菌丝团呈白色,辐射状,边缘明显,有光泽,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油菜籽状菌核。菌核多为白色,逐渐变成淡黄色,最后变成红褐至茶褐色,表面光滑,球形至近球形,直径0.8-2.3mm。 三.真菌性病害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内越冬。也可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内越冬。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染薯块或从茎基间直接侵入。在田间通过雨水、土壤、病株残体等进行传播。病菌生长温度8-40 ℃ ,气温30-35 ℃ ,土壤或空气潮湿适宜发病。疏松砂壤发病较多见。贮藏期温度过高、湿度高时此病也易发生。 防治方法 1.深翻土地,使菌核埋于土壤深层不能萌发,或萌发后不能出土。 2.实行水旱1年以上轮作,使病菌彻底腐烂坏死。 3.生长期加强调查,在未形成菌核前及时清除病株,病穴可用生石灰消毒。 白绢病 三.真菌性病害 8.粉痂病 粉痂病为马铃薯的重要病害,在部分地区分布为害,一般产量损失5%-10%,重时达20%以上。此病还可侵染番茄和茄子等茄科植物。 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块茎和根部。块茎受害,初在表皮上出现褐色小点,外围具有半透明晕环,以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大小不等的疱状斑,表面破裂,散出大量暗褐色粉末状物,即病菌休眠孢子囊球。病斑破裂后,表皮反卷,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常具有木栓化斑环。 病原 鞭毛菌马铃薯粉痂病真菌。病菌休眠孢子囊球由许多近球形黄色至黄绿色休眠孢子囊集结而成,外观如海绵状球体,直径19-33um,具中空腔穴。休眠孢子囊球形至多角形,平滑,直径3.5-4.5um,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近球形,无胞壁顶生不等长双鞭毛,在水中能游动,静止后成为变形体。 三.真菌性病害 发病规律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随总数或病残体越冬,病薯和土中病残体为病害的初侵染源,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种薯,田间传播

文档评论(0)

bos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