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康熙与靳辅治河背后的故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揭秘康熙与靳辅治河背后的故事

揭秘康熙与靳辅治河背后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24页)为帮助广大读者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思想,以下尽可能还原了代表当时我国科技水平的治河工程的一段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最长的人工运河、最先进的测量技术、最大的水库工程……我国辉煌的河工技术,在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下,终于渐渐落伍的端倪。 中国论文网 /7/view-7147867.htm    ● nbsp;靳辅临危受命   北宋末年,黄河从河南开封以东渐趋东南,对淮河水系造成严重破坏。元、明、清政治中心在北京,而经济中心在东南地区,客观上需要修建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元初在原有运河基础上改造完成了京杭大运河,从此,黄河、淮河和运河建立起十分紧密的联系。清朝统治者从入主中原开始就把运河视为赖以生存的“国脉”,在明朝设置漕运总督衙门基础上又专门设立了专管治理河道和催趱漕船的河道总督衙门,治河主要目标就是保证运河畅通。    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军正与“三藩”苦战,胜负难料,忽然,黄河大涨,四处决口,打乱了清朝统治者苦心经营的运河体系。忧心忡忡的康熙皇帝知道,如果“国脉”不通,清朝统治者就完全有可能退出中原。他把“三藩、河务、漕运”6个大字写在宫廷的大柱子上,既有提醒自己和群臣的意思,也有祈求上天保佑的意味。在这种背景之下,靳辅担任了河道总督。    靳辅上任不到3个月,一日连上“八疏”,提出“筑堤束水”、“蓄清刷黄”等治河方案和一系列具体工程措施,震动了整个朝野,让束手无策的康熙像看到了救命的稻草。康熙不顾国库捉襟见肘的状况,毅然决定由国库出全资大修河工。靳辅信心十足,保证要在3年内让黄河回归故道。    那么,什么是“筑堤束水”、“蓄清刷黄”呢?原来黄河由于含沙量大,在下游集中表现为“善淤、善决、善徙”3个特点。明朝末期的治河专家潘季驯在总结前人治河经验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论,采取了“坚筑堤防,纳水归于一槽”的工程措施,从而结束了黄河分支乱流的局面,这就是“筑堤束水”。“蓄清刷黄”也是在“束水攻沙”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工程措施,核心是修筑高家堰,把淮河清水拦蓄在洪泽湖内,再通过洪泽湖出口(清口)集中下泄,以起到“刷黄、济运”等兴利目的。    靳辅在阻碍漕运通畅的关键地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河活动。大举疏浚清口及以下河道并修筑两岸堤防,堵塞高家堰各决口;新筑高家堰周桥至翟坝的堤防,并加培高家堰大堤;堵塞黄河两岸决口,修筑黄河两岸堤防,并创建减水坝……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两岸未堵决口就剩下了杨家庄大决口。    ● nbsp;“天有不测风云”   面对一片赞美的声音,靳辅头脑发热,计划一举堵塞杨家庄大决口。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淮河及山东诸河并涨,浩荡洪水不仅使靳辅计划落空,而且将靳辅3年来辛苦修筑的工程冲得千疮百孔,冲毁了洪泽湖区内的千年古城泗州,淹没了明祖陵。在平“三藩”战争情况下,清朝统治者极力笼络汉人,生怕再起民变,这场洪水特别是明祖陵的淹没却让康熙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如果按明朝遗老遗少的意见,把靳辅撤职查办,大修河工就有功亏一篑的可能;如果让靳辅继续领导治河,怎么安抚如丧考妣的明朝遗老遗少和平息汉族各阶层胜过洪水的滔滔舆论呢?    康熙与大臣反复密议,终于破解了这道难题。一是让靳辅继续领导治河,理由是:要撤换靳辅,就必须找一位深谙河道、才干优于靳辅的人,但这样的人难找;即便找到这样的人,靳辅已把大修河工的钱粮用尽,人家愿意接手吗?当初,靳辅保证3年河归故道,但时间未到,就把人家撤了,朝廷的信用何在?二是加大舆论宣传,组织文人墨客编写了一部名叫《泗州城》的戏剧,把水淹泗州城和明祖陵的原因归咎于水怪作祟,蒙蔽普通百姓。三是封杀对淹没明祖陵的不满情绪和文字记录,以至于今天我们很少能看到当时群情激愤的历史资料。    康熙为保靳辅可谓煞费苦心,但万万没料到靳辅并不领情,并没有按照他划定的堵住杨家庄决口、回朝另有任用的路线走,而是一门心思全放在了修减水坝上。通过这场大洪水,靳辅已经看出自己提出的治河方案存在着极大的潜在危险。以前他强调“束水”而忽视了“泄水”,天有不测风云,如果遭遇超过康熙十九年大水的洪峰和洪量,没有足够的泄量,黄运两岸特别是洪泽湖下游的淮扬地区将面临一场毁灭性灾难。他这种认识符合了当时淮扬大多数民众的认识,是对以前治河失误的纠正。当时的洪泽湖无论从大坝规模上还是水库库容上来说都堪称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特大型平原水库,淮扬大多数民众普遍存在“大水倒了高家堰,淮扬两府都不见”的危机感。    靳辅从治河全局出发,几乎把全副精力都用在了修筑减水坝上,发明了相当于现在测量流速、流量的测水法,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