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太湖东村的兴起及其村落形态.docVIP

明清时期太湖东村的兴起及其村落形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太湖东村的兴起及其村落形态

明清时期太湖东村的兴起及其村落形态   摘要:东村是太湖西山岛上的古村,凝聚了丰富的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信息。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对明清以来东村的兴起和村落形态进行了研究。东村兴起与洞庭商帮及太湖航运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其村落的形态既有基于风水的考量,又有因应现实环境的功能,为防御匪患,东村的街巷结构和建筑共同形成了防御体系,也具有独特的村落环境。这些都使其成为研究江南传统村落的重要标本。 中国论文网 /7/view-7168045.htm   关键词:东村 洞庭商帮 村落结构 街巷防御设施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148-02   东村北临太湖,位于洞庭西山岛的北端,其核心区域约0.5平方公里,东起金铎山,西至张家湾,南依栖贤山,北枕低矮的凤凰山和张家山,整个村落就在南北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带蔓延。据传,秦末汉初“商山四皓”中的领袖庚秉晚年隐居于此,庚秉自号东园公,隐居之地被称作东园里,东村由此而得名。东村原有东园公祠,祠内门楼正面刻正书“东园公祠”,背面刻正书“商山领袖”四字,上款“乾隆丁酉秋日”(1777年),下款为“张世俊题”。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赵构南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少移民陆续迁居西山,到了南宋宝?v二年(1254年),徐氏东园始祖万一公来到栖贤山麓的东园里,加上钱氏等其他家族也聚居于此,东村才逐渐形成一个大村屯。   一 明清时期东村的兴起   东村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与村落的非农业性质及航运业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   明清时期,西山因土狭民稠,不少居民稍有积蓄就外出经商,足迹遍布江、浙、湘、鄂,与东山商人一起形成洞庭商帮,与微商齐名,并称“钻天洞庭、遍地徽商”,盛极一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也写到:“洞庭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作钻天洞庭。”东村也集中体现了这一历史现象,村里流传有一句民谚“两双半草鞋”,即指村中仅有两个半农民,其余人皆经商。虽然“两个半”跟实际的数字相去甚远,但却道破其非农业村落的性质和村民的职业结构。经商得法而致富的村民不忘故土乡情,每逢村中办理修桥、铺路、筑坝等公共事业时,皆捐款资助,造福桑梓。在村中观音庵左侧暗间山墙上,嵌有一块立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题为《捐修东村田路记》的石碑,碑文记载“东园一村……北逼湖滩当翔风之口,为波浪之所。辛丑岁大水,其路狭窄不平,石动于浪而崩塌欲陷……里中谋生于乡者,钱君燮庭将自里来楚,因共商而通讯……集腋成裘,共捐钱二百七十余千。”石碑录有募捐者名单,其中有不少是诸如“永昌缎号”、“仁和衣庄”等认捐的商号(图1)。在观音庵右侧暗间山墙上,还有一道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特授苏松常太湖等处理民分府的碑刻告示,里面记载了当时村中的情况:由于男丁多去楚地经商,家中只有妇弱,其祖坟前的柏树及山中树木被盗以及官府查处之事。这些记载都从侧面印证了“两双半草鞋”的真实性。   从地理位置来看,村落所临之太湖浩渺无边,纳七十二岛于囊中,贯穿无锡、湖州、吴江等城市,是联系临湖城市的纽带。当时南北货物运输主要靠水上交通,虽有大运河通至杭州,但因其运务繁忙,航速受限,许多船只就从常州、宜兴、无锡取道太湖,直通苏州、湖州和吴江,故湖中不少岛屿成为来往船只驻洎之所。东村的西港是西半山的深水港,从地质条件来看,西港湖床由石板、卵石和河沙构成,使得湖浪带来的泥沙难以淤积,所以从不堵塞港湾;从气候条件来看,西山处于台风地带,每年7月下旬到10月上旬有多次台风过境,狂风巨浪夹以暴雨,成为船只航泊之大患。西港前方水域有横山、大干山和阴山等岛屿链呈环状分布,削弱和阻挡了风浪侵袭,使得港内水面相对平静。周边不少港口或因淤泥沉积或因风浪侵扰,常有碍停泊,故西港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赢得船家的青睐,相传西港有时一天的货船吞吐量即达一百余艘。为了方便接纳来往客商,东村人在张家山和凤凰山临西港一侧建有片息厅。   商业的兴起和水运的繁荣共同刺激着村落经济的发展,经元、明、清几个朝代的财富积累,东村日见繁华,加上东村是一个以徐氏为主姓的村落,清嘉庆七年(1802年)曾修有《东园徐氏宗谱》6卷,徐姓居民至今仍占全村人口数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带有部分政治色彩的归宗归谱的宗法制度和族权统治牵制着居民们,而世代居住的村落依山傍水,环境幽静,也使人产生对故里的归属感,因此商人们在很长时间都没有离开这块土地,财富自然随之聚集于此。村人经济和支配能力的提升使得雇工关系开始产生,不少外地人被雇佣进村,至今村中的尚有多口明清时开凿、多为外地人使用的义井,则映射出当时的这一情况。义井即公井,现东村尚有古井三十余口,其中义井七口,多建于明清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