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推拿温法运用
推拿温法运用
【摘要】 目的:通过对推拿温法的归纳、总结,探索推拿手法的用法。方法:论述各种劳损、虚羸及各种寒性疾病,使用温法治疗。结果:各种劳损、虚羸及各种寒性疾病,用温法治疗,都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温法是通过能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手法,使患者产生局部或全身温热效应的方法。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的摩擦生热,或者是热熨,很多时候要激发患者的生物调节反射,才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治疗寒性疾病,内伤虚羸、劳损,运用温法可以调理脏腑经络,平衡阴阳,既能寒者热之,又能虚则补之,还可以引热下行。
中国论文网 /6/view-7257430.htm
【关键词】 推拿温法; 推拿手法的用法; 生物调节反射
中图分类号 R2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9-0157-02
doi:10.14033/ki.cfmr.2016.9.088
推拿手法根据动作形态特点进行分类,分为六大类,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运动类关节类,每类各有数种手法组成,这是很多教材采用的分类方法[1]。根据手法的作用部位分类,分为作用于软组织类手法和作用于骨关节类手法,根据手法作用层次,分为表层作用手法、浅层作用手法、深层作用手法和运动关节类手法[2]。
练习根据动作特点进行分类,具有简洁、分类明确、易于掌握的优点,但是手法作为完成治疗思维的媒介,演练只是初级阶段,根据治疗的需要,完成汗、下、吐、和、温、清、消、补等治疗功效,才是医疗推拿最终的目的,下面就以推拿温法运用为例,论述推拿手法的用法。
1 推拿温法的定义
推拿温法是通过能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手法,使患者产生局部或全身温热效应的方法。骆竞洪[3]认为温法是用推拿患者肌肤时的摩擦作用使产生一定的热力,籍以扶持患者阳气,而达到祛寒的一种治疗手法。
同温热药一样,推拿温法可以祛除人体寒邪,恢复人体的阳气,常常与汗法、补法等联合运用,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2 推拿温法的治疗机制
各类手法运用恰当,都可以产生治疗局部或全身热的效应。只不过产生热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手法,通过摩擦生热,如摩擦类的手法;有的手法,通过以已之热,热熨生热,如搓热手掌,热熨眼眶的方法;有的手法,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产生热的效应,如以叩击类手法扩张局部毛细血管生热,以滚法、一指禅推法深透生热,改善局部微循环,以振颤类手法以振动波疏通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产生热的效应;有的手法,通过激发患者经络和穴位卫阳之气,产生整条经络热的反应,甚至全身热的效应,如以按法行烧山火的方法。
西医学认为正常体温的保持是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实现的,由若干温度敏感神经元,调节热量产生、储存和热量释放间的平衡。正常情况下,热量主要来源于细胞的生化反应,在需要时,可以通过肌肉的收缩(寒战),来达到发热作用,另外,通过自身激素(如甲状腺素)影响物质代谢增高,或通过儿茶芬胺可以增加热量的产生。热量储存的重要机制是外周血管的收缩,其他还有脉搏和血压的升高,减少血管加压素的分泌。通过热量的产生和储存就可以产生发热的效果,发热是自身内在的保护机制产生作用的结果[4]。
3 推拿温法的运用
3.1 各种劳损、虚羸,都可以用推拿温法治疗
《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所谓形不足,指形体肌肉不足,包括各种肌肉劳损,发育迟缓,肌肉萎缩,四肢乏力,四肢振摇,都可以归为形不足,最常见的就是腰肌劳损,以平推法为代表的温热手法,在整个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
典型病例1:女,22岁因右侧腰骶部疼痛5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3年10月15日09∶17 来诊,现病史: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侧腰骶部疼痛,当时未经治疗,休息后逐渐减轻,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侧腰骶部疼痛加重,当时到笔者所在医院骨科就诊,经摄腰椎正侧位、骨盆正位片检查,诊断为“右侧骶髂关节炎”,给“英太青”、“藤黄健骨片”等药物治疗无缓解,现:右侧腰骶部疼痛,牵涉右下肢膝关节以上外侧疼痛,腰膝酸软,晨起时加重,久立久站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查:腰椎活动度(前屈60°,后伸20°,左侧屈20°,右侧屈20°)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左凸侧弯,L3、L4棘突压痛,右侧骶髂关节压痛、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左60°,右60°,加强试验:左(-),右(-),挺腹试验(-),屈颈试验(-),右下肢后伸试验:(+),“4”字试验:左(-)、右(+),双侧膝腱反射存在,双侧跟腱反射存在,双侧Babinski征(-)。辅助检查:2013年9月17日腰椎正侧位、骨盆正位片示:“腰椎轻度左凸侧弯,双侧骶髂关节炎可能”。中医诊断:痹症(肝肾不足)。西医诊断:右侧骶髂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