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细胞间信息传递.ppt.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细胞间信息传递.ppt

NMDA受体特征: 电压依赖的Mg2+ 阻断作用;对钙离子高度通透; 甘氨酸的协同剂作用; 多结合位点:激动剂、锌、H+, 磷 酸化、氧化还 原等 三、离子通道型谷氨酸受体介导的抑制性突触传递 ? -氨基丁酸(GABA) 受体: GABAA (促离子型受体):Cl-通道; Bicuculline敏感 GABAB (促代谢型受体):通过IP3、DG增加钾电导; GABAc (促离子型受体):Cl-通道,分布视觉通路; Bicuculline不敏感 三者都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而产生抑制效应。 1.离子通道型? ? -氨基丁酸受体 ? ? -氨基丁酸(GABA)是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之一。 根据药理学特性分为三类: 除了有GABA的结合位点外,还有与其他外源性镇静药物如苯二氮类药物和巴比妥类药物的结合位点。这些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镇静药物单独结合到受体上并没有显著效果,但与GABA同时结合则能显著增强GABAA 受体的抑制性作用。 苯二氮类药物可以增加Cl-通道开放的频率, 巴比妥类药物则能延长Cl- 通道开放的 时程。这样都会导致更多的Cl- 进入细胞,使神经元膜电位超极化 2.离子通道型甘氨酸受体 甘氨酸是一种最简单的氨基酸,是由脊髓和脑干中某些中间神经元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甘氨酸受体:(GlyR) 由α 亚基、β 亚基构成的五聚体,与nAChR、GABAA 和5-羟色胺受体等具有很大的同源性,共同形成一个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超家族。 * 新教材课时分配 期中考试后半段 期中考试前半段 绪论 1 细胞生理学 9 血液和循环系统 12 呼吸 6 28学时 尿生成和排泄 6 消化系统 3 神经系统 14 内分泌 3 26学时 第三章 细胞间信息传递 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第一节 间隙连接与电传递 1. 间隙连接结构、通透性和功能 间隙连接广泛分布于脊椎和无脊椎动物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中,尤其是需要进行快速通讯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和肌细胞),是构成电突触的结构基础,参与多种生理功能。 间隙连接作为低电阻的通道,可将众多细胞在电学上联系起来,使细胞电活动协调一致,参与细胞的兴奋、收缩和分泌等功能。 间隙连接还参与细胞分化、生长与发育的过程。胚胎发育早期,间隙连接能够协调细胞间的发育过程,诱导细胞向一定方向分化。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表达不同的间隙连接蛋白,作用也不相同。 电传递 双向传递 速度快 不易受影响 最早证明化学传递存在的实验是“迷走物质”的发现. 1905年,剑桥大学生理学家Elliott提出有化学物质参与交感的兴奋传递,未被接受。 1921年奥地利生理学 Loewi家用实验证明“迷走物质”的存在。 在Dale的建议下用胆碱脂酶抑制剂延长“迷走物质”作用,证实 为乙酰胆碱 二人获1936年诺贝尔奖 第二节 化学传递的一般规律 一、化学传递研究历史 (1)化学突触的结构 和分类 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二、化学传递的基本机制 大脑皮层突触的电镜照片 (引自Bern, Physiology, 2005) S1和S2分别是两个神经突触,Den代表树突。 (1)A 轴突-轴突型突触 B 轴突-胞体型突触 C 轴突-树突型突触 突触分类: (2)四种组合形式突触模式图 非定向、开放式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曲张体小泡内递质与效应细胞间的特殊联系。 没有经典的突触结构;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递质弥散距离大,传递时间长; 作用部位发散,无特定的靶点; 效应器能否发生作用取决与有无 相应的受体 (2)突触传递的原理 基本同神经-肌接头的传递过程。 突触后膜上产生的电位称为 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特点:电位大小取决于传入神经刺激强度的大小 产生过程: 传入神经冲动到达末梢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递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