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发展的影响.docVIP

浅析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发展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发展的影响

浅析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发展的影响   [摘 要]甲午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打败了老朽的清帝国,摧毁了清王朝 几十年的现代化成果,延误了当时中国发展进程,同也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中国论文网 /4/view-7130430.htm   [关键词]甲午战争;现代化;民族觉醒   现代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之一,中国现代化之路一直在曲折坎坷中艰难前行。在这诸多影响中国现代化的因素中,甲午战争是一个重大的因素。笔者拟对甲午战争同中国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作一肤浅的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甲午战争概况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之后,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科学。而日本则自上而下的施行全面改革,虚心地、彻底地学习西方,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之上。然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本开始学习西方列强,谋求向外侵略扩张。早在1868年3月14日,日本天皇就发布了御笔信《宸翰》,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而日本的思想家、军事家吉田松阴更是公开主张:“现在要加紧进行军备,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封立诸侯,晓谕琉球、责难朝鲜,北则割据中国东北的领土,南则掠取中国台湾以及菲律宾群岛”。1877年小川又次制定了《征讨清国策》,基本确立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策略。1894年清政府应朝鲜的请求,派兵入朝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而日本却借机派兵入朝,伺机挑起战争。7月25日日本海军又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增援朝鲜的新军船舰,不宣而战,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海陆并进,入侵中国。三次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陆战清军大多望风而逃,一路溃败,日军先后侵入大连旅顺、辽东半岛等地,并进行大肆屠杀。1895年4月17号,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海战以清王朝的战败而告终。   二、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发展的延误   甲午战争可以说是对19世界6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向西方学习的成果的一种检测。中国努力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建立起了强大的北洋、南洋、福建三大海军,并相应的带动了一批服务于军事工业的民用企业。然而由于顽固的固守着腐朽、老化的封建政治体制,未从制度上进行根本的改革,最终导致战败于综合实力弱于自己的日本。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求强、求富的梦想的破灭,当时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严重受挫。更严重的是,战败后所签订的《马关条约》,日本向中国勒索规平银二亿两,再加上赎辽费三千万两,及日军威海卫守备军费一百五十万两,共二亿三千一百五十万两,约合三亿四千七百二十五万日元。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财政负担,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再次举借外债。清政府先后向俄法英德四国三次大借款,本息共计六亿两白银,而且都是以海关关税和内地盐税等作为担保。从此中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在此情况之下,中国根本无力再推行现代化。如在其后的中国货币制度改革中,就一直因为财政窘迫而无力施行金本位制,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民国期间,而日本则在战后利用所得赔款确立了金本位制。另外,条约还规定,日本可以在华投资设厂等。个帝国主义纷纷引用利益均沾之条款,在华投资设厂。   三、战争危机与民族的觉醒   或许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甲午战败引发了一群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反思。1895年4月15日,康有为得到消息之后愤然写道:“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补饷,此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天下臣民所发愤痛心者也。然辱国之事小,外国皆起觊觎,则瓜分之患大;割地之事小,边民皆不自保,则瓦解之患大。社稷之危未有若今日者。”1898年康有为联名在京应试的一千名举人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最先发出“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的救亡呼声。甲午战败的结局震惊了中国朝野上下,闻之甲午战败的消息,光绪皇帝临朝痛哭,决心“坚苦一心,痛除积弊”。孙中山先生痛彻地指出:”方今强邻环伺,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甲午战败也震撼了中国一直以来保持的华夏中心的世界观,中国对日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经历了由鄙夷到赞赏再到主动向日本学习的转变。改革现存制度的弊端成为朝野上下的一致共识。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甲午战败后的第三年,仿效日本明治维新进行的戊戌变法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进行。康有为认为“日本维新,仿效西法,法制甚备,与我相近,最易仿摩。”因此,戊戌办法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模板,维新派试图使中国走上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之路。为了变法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了《日本变政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