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宜兴紫砂壶器型发展史
浅谈宜兴紫砂壶器型发展史
摘 要: 艺术形式的传承中渐进。紫砂壶是时代风尚的产物,而某个时代的品位,都与人民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从紫砂造型艺术的发展变化来看,其艺术形式都是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可以说是中国工艺品发展及演变的缩影。
中国论文网 /7/view-7227545.htm
关键词: 紫砂壶;器型;发展史
1 引言
宜兴紫砂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很独特的品种,它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明清,至今已近千年,自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制壶开始,就有了完整的紫砂壶的实物佐证。后来,在历代文人的参与和艺人的努力下,逐步从早期注重壶的实用性向艺术表现形式拓展,使之实用与艺术兼优。它为今天紫砂的繁荣、薪火的传递奠定了基础。本文对紫砂壶器型发展作一简单的论述。
艺术形式的传承中渐进。紫砂壶是时代风尚的产物,而某个时代的品位,都与人民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从紫砂造型艺术的发展变化来看,其艺术形式都是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可以说是中国工艺品发展及演变的缩影。
2 宜兴紫砂壶器型发展史
自“供春壶”流传以来,至今已经历了四、五百年的历史,宜兴紫砂作为民间工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与推崇,造型艺术在众多匠师的探索和追求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在继承前辈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用自己对社会生产中的理解和领悟去发现美、审视美,继而融入到造型创作之中,在传承中历久弥新。据明代周高起所撰《阳羡茗壶系》记载,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著名民间紫砂艺人供春,是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的第一人。至万历年间,继起的名家有董翰、赵良、元畅和时朋,称为“四大家”,四人的作品中,赵、元、时三家都承继供春的古拙风格,唯董翰是最早创造菱花壶的名艺人,独以精巧见长。四大名家之后有李茂林和时大彬,李茂林擅制小圆壶,作品不务妍媚而追求巧思。时大彬是供春之后最著名的紫砂代表人物,所制大彬壶名扬天下。以后,李仲芳、徐友泉、陈仲美、沈君用、惠孟臣等一批名家崛起,所制砂壶尤为精美,民间视为神品,影响了清代一大批民间艺人,作品的工样和风格比明代更为奇特,其中有借鉴花果造型和仿古铜器式样的茶壶,还有用各种山水装饰的紫砂壶以及花生、荸荠等各式果品的紫砂象形品,最负盛名的是明末清初的艺人陈鸣远,他擅制茶具雅玩,作品新颖,雕镂兼长而名扬中外。嘉道年间,与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同时代的紫砂名匠邵大亨,制壶以浑朴取胜,精美绝纶,达到紫砂工艺成就的艺术高峰。清末民初,紫砂名匠辈出,杰出的代表人物有黄玉麟、俞国良、程寿珍、范鼎甫、范大生等,一些作品在国际展览中获得奖项,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名艺人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技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培育了一磊批紫砂艺术的传人,为当今紫砂辉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紫砂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民族化,在很大程度上不开历代文人雅士的参与和推动,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参与从而提升了紫砂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他们赋予作品以传统文人内涵和人文底蕴。
紫砂陶泥质温润古朴,色浑沉稳有致,可塑性很强。早在唐宋茶文化兴盛时起,就受到文人们的垂青,视壶为品茶的重要工具,北宋诗人梅尧臣就用“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玉舞瑕”的诗句来赞美它;欧阳修赏茶中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漉有余清”之句,对紫砂极尽推崇;苏东坡择居蜀山时,就留下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名句,与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后人创作的“东坡提梁壶”就是对这位先人的怀念,文人对紫砂壶的评价有“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把紫砂艺术风格推到无与伦比的地位。今人也有用“我怜紫砂无釉彩,惟以本质令人爱”之句为它唱颂歌的,这些都说明紫砂对人们的感梁力、亲和力。
据现存实物及文献资料记载,四百多年以来,名公显宦,骚人墨客以不同形式参与紫砂艺事的有数百人之多,他们到宜兴定制砂壶,或请名师在府邸制作,有些还自定式样,或自拟铭文,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清代嘉庆年间金石书画家陈鸿寿(曼生)出任溧阳县令时,自绘壶式十八种即曼生十八式,请名手杨彭年制作,由其亲自执刀在壶坯上面镌刻书画,开创了文人直接参与紫砂创作之先河,使紫砂造型装饰工艺别开生面,进入了新的境界,“名工名士,允称双绝”、“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即由此而来,对紫砂文化的推动和艺术品位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不少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书画家、作家爱好紫砂,且参与紫砂壶创作的热情不减,他们来宜兴与艺人们切磋、合作,对于将紫砂艺术推向更高境界功不可没。因此,紫砂陶在一定程度上是热衷文化的艺人与挚爱陶艺的文人共同创造的,两者互动凸显出人文底蕴。
创新是艺术形式兼容之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