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大纲解析 原价58元,今天只要35元! 需要购买红宝书的同学发送姓名、手机、QQ邮箱、社会考生or在校考生(所在院校)到邮箱2355756586@ 淘宝网址 /item.htm?spm=a1z10.3.w17-1196196211.9.Aq2Xtbidu=rk49vd32328 《教育学》共计12章48节 第五章 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 第六章 教育制度(有计划、有组织) 第七章 教师和学生(教育者、受教育者) 第八章 课程(教育影响之一) 第九章 教学(教育影响之二) 第十章 教育评价(教育影响之三) 第十一章 德育和班主任工作(教育影响之四) 第十二章 课外活动(教育影响之五) 第一章 教育学及其发展(58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个知识点)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个知识点)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外部规律+内部规律) 第三节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58个知识点) 3.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战国末期的 《学记》。(2011年已考填空题) 4.西方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 《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本书也可称之为《雄辩术原理》。 5.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第一章 教育学及其发展(58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 6.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论述是“有教无类”。 7.孔子在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时,提出“庶、富、教”的思想,他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8.孔子在论述教育的个体功能时,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肯定了教育的重要作用。 知识迁移 我国历史上的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都会自人性观发题。譬如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墨家的“人性素丝说”,道家的“道法自然”,法家的“绝对性恶论”等。 9.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可简括为“学而优则仕”。(子夏) 第一章 教育学及其发展(58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 10.中国古代由孔子编订的六经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由于《乐》失传,也就是后来的“五经”。 知识迁移 ★“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中国“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七艺”分别是:文法、修辞、辩证法(“前三艺”,由智者学派提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后四艺”,由柏拉图提出)。 11.孔子提出的教育内容体系为,文、(品)行、忠(诚)、信(实),这四个方面实际上是两个方面,其一为文化知识;其二为道德教育。在孔子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学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一章 教育学及其发展(58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 12.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是孔子。 知识迁移 ★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是这样表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代理学家朱熹对此进行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其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也。” ★《学记》中对启发教学的表述是“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3.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苏格拉底方法的三个步骤为,讥讽、定义、助产术。(2013年已考填空题) 第一章 教育学及其发展(58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 14.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知识迁移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第九章)是由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所决定的。 (第四章) 15.孔子精辟阐述了学思的辩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10年已考选择题) 16.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强调复习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识迁移 巩固性教学原则(教育学第九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心理学第二章) 17.孟子秉持“性善论”的人性观,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18.孟子的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第一章 教育学及其发展(58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 19.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0.荀子秉持“性恶论”的人性观,认为教育的作用(目的)在于“化性起伪”。 21.荀子将人才划分为四个等级,即俗人、俗儒、雅儒和大儒,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4八上外研英语M7AfamousstoryU2Shewasthinkingabouthercat概要.ppt
- 2015届高考地理复习:南亚与印度概要.ppt
- 2015届高考地理复习—拉丁美洲概要.ppt
- 2014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进展概要.ppt
- 2015届高考历史(岳麓)一轮复习:第2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概要.ppt
- 2015届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第1课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及俄国十月革命(17张)概要.ppt
-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必修三第2章第2讲通过激素的调节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概要.ppt
- 2014北京天津房地产上半报概要.pptx
- 2015届高考物理新一轮复习第五章第三节机械能守恒定律新人教概要.ppt
- 2015届高考一轮生物详细复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新人教概要.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