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觉平生未整人
略觉平生未整人
2015年3月3日4点43分,曾彦修先生仙逝,享年96岁。虽也是高寿了,但仍不免垂泪。远在南方的我,不能亲去送他远行,惜矣。因为,前不久还得曾老《平生六记》一书,而我也快递了一册拙著《绝版诗话》给他,以作他茶余饭后的消遣。那时,得他儿子发来短信:“父亲正住在协和医院,说他看了这本小书,很高兴。他很快会出院,只是有点重感冒而已。”
中国论文网 /5/view-7254854.htm
上次那回,果无大羔,但是,曾老后来听觉极差,当我与他通电话,他总提高嗓音说话,尔后只能由人代听了或由小凉转告。但当他给我写信、或赠书签名时,字迹却没多大变化,还那么老辣有力。
想不到不多久,他又住进协和医院,开始只是肺感染,后发展成严重肺心病,医治无效,终回不了家,真可谓“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我赞同朱正先生所云:“读罢《平生六记》,深深感到:这,是一部奇书;作者曾彦修老前辈,是一位奇人。”这话说到点子上。朱先生还说“他是出版界排名第一的右派分子;他是第一个上《人民日报》的党内右派分子,195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刊出批判他的文章,引题特别提出党内也有右派分子,这就有一点特殊性了。不过最为奇特的是,这时他是人民出版社五人小组的组长,正在主持本单位的反右派斗争。他这右派分子是他自己决定要划的。”
但我认为,令人更奇的是,曾老在回忆这右派20年生活时,却并不沉重,也毫无怨言,反有些智者的幽默。他曾说:“身而为一个负责人,在1957年能够免于去打他人为右派,这不是大幸是什么呢?在打人与被打之间,无意中得到了后者,这不是大幸是什么呢?”
是大幸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因为,对于别人是大幸,但对曾彦修自已却是大不幸。他打成右派,发落至上海劳动后,由于政治压力及多种原因,他在上海过的,是妻离子散、漂泊无依的生活。有关这方面的事儿,他鲜少对人提起,在个人著作中,也未着一字。余生也晚,但对曾老那段时期的生活,略知一二。因他曾经是我的姨夫,我的阿姨周宁霞曾是他相伴多年的妻子。曾彦修先生被带上右派帽子,流配到上海后,我在上海见过几面。那时,他似已经与我阿姨周宁霞分居而住,只身一人在《辞海》编辑部里。
曾彦修作为右派,已有三个子女,至上海后那段生活,今天的人们,大致是可以设想的,坎坷、苦难,政治与各种压力都很大,物质与精神均是匮乏。曾虽未进入“鬓有丝”的年龄,但物质的匮乏,精神上困厄,是免不了的。“梦里依稀慈母泪”也是常有的事。这从曾彦修晚年的口述中,有说一二。当年作为右派状元,人民日报当时有标题为“曾彦修腐化变质”的消息刊出。1964年他回四川万县,看望他母亲和哥哥,他走在街上,有些人就马上认出这位大右派。这不就是他“梦里慈母泪”的一个象征。
但是,就在这么的一种生活状况下,曾彦修却置之度外,怡然自得。他自已戏谑为“半饥半饱,强作风流”。他是怎么来对待呢?大右派曾彦修在上海的生活:一是逛旧书店,在旧书店买线装书,或是《四库备要》《四库丛刊》,也买《西??记》之类的书。二是逛旧货店、古董店。买些价不高的小玩意儿,有竹的、有玉的有花梨木的。三是听音乐,那是1963年,饥饿有所缓解之时,可去上海音乐厅一坐。再则,坐公交车逛郊区,他从小生长于四川宜宾,对大自然格外热爱。以上略举几例,你看他在如此困境中,还怡然自得。这些在上海之事,他晚年总喜欢谈起,我每次去北京,都会听他讲这些在上海的生活。
有时总想,曾老为何能在逆境中如此洒脱?包括他后在奉贤的劳动。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他在《九十自励》诗中,自已所道:“碌碌庸庸度此生,八千里路月和云。夜半扪心曾问否?微觉此生未整人。”一个扪心无愧的人,才能具有这样的精神境界。也如黄一龙、曾伯炎先生在《悼曾彦修》联中所云:“坚拒整人自划右派入苦海,苦心诲世甘为孺子做老牛。”一个在世大写的人,才能有此气度。
曾彦修老,作为一个新闻出版界资深出版家,为我们留下的血与火的史料,以及那些他亲历之国事,已有人谈及,将来还会有人作研究。以上我谈的只是作为他是我姨夫的家事。另则,我想再谈谈二三小事。
姨夫曾彦修,1978年8月离开上海,结束了他的右派生涯后返京赴任,隔了十多年,后经王春瑜先生打电话给我,说曾老在杭州开会,欲买湖笔写字,于此,我们在杭晤面叙旧。他对毛笔,可谓嗜笔为命。他为振兴地方笔业,曾写了达十多张纸的信给我。并且他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要无私捐几万元给笔庄。此事虽未成,但这钱是他多年稿费之积畜,就当年来说也是个大数目,事虽小,足见他对文化事业之看重,也见证了他的良知和心胸,见证了他的人品和性格。
曾老的生活一直是保持艰苦朴素的,只要有书读、有文写,他什么也不在乎。记得,有一天下午,我们到曾先生原在方庄的家,一进入他家的客厅,真有点似到了延安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