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问大家谢无量
学问大家谢无量
51年前,80岁高龄的谢无量病逝时,英国《泰晤士报》刊发消息表示悼念。
中国论文网 /5/view-7139882.htm
他是一位博古通今、著述甚丰的大学者、大诗人和大书法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诸多领域的建树显得更加重要和珍贵。正如《民国文存》前言所说,他的建树已成为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早岁成学
1884年6月,谢无量出生在距离成都不到100公里的四川省乐至县龙门乡金马沟村,原名谢蒙,后易名谢沉,字无量,在其著述中也曾用过仲青、大澄、希范以及啬庵等字号。
谢家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清末时,因父亲出任安徽省芜湖县知县,谢无量4岁即随父客居安徽,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熟读诗书。“儿童心怀巧,剪纸作飞鸢;不是麻绳系,乘风直上天。”据说这首现在还在流传的《咏风筝》,便是谢无量6岁时的诗作。
1898年,浙江著名学者汤寿潜来到芜湖,年仅14岁的谢无量拜其为师。汤寿潜为当时著名的维新派人物,谢无量从此开始接受新思潮,时常与老师和同窗探讨经世之学,关心国家命运。
18岁时,谢无量第一次出游。他从上海到北京,再从北京经张家口至太原。这正是两年前八国联军入侵京城后,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的路线。沿途所见,尽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状。这次旅行深深地刺痛了谢无量,也改变了他的人生志向。他毅然决定不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于1901年和李叔同、黄炎培、邵力子等一同考入南洋公学。
求学期间,谢无量与马一浮、马君武等一起创立翻译社,发行月刊《翻译世界》,向民众介绍外国文学名著及其他社会科学书籍。不久,他结识了章太炎、邹容、章士钊等人,积极为《苏报》和《国民日报》撰稿,秘密参加了反清斗争。1903年6月,邹容与章太炎因《苏报》案入狱,谢无量暂避日本。
在日本期间,谢无量补习了日文、英文、德文。马一浮从美国带来英文版的《资本论》,谢当时英文水平还不够,但他凭借极大的毅力,专心阅读,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一年后,谢无量回到国内,先后在镇江、杭州等地学校任教。这期间,他在杭州文澜阁阅读到《四库全书》和阁中珍藏的大量古文书籍。原本古文根基扎实的谢无量,学养因此又大获长进。
名满海内
1906年,22岁的谢无量赴北京任《京报》主笔,时常撰写社论评论时事。1907年,他在《京报》发表文章,揭露段芝贵买歌妓献给权贵、取得黑龙江巡抚一职的丑闻,一时舆论哗然。后来段虽被撤职,《京报》却也因此被勒令停刊。
《京报》停刊后,经乔树楠(清政府学部左丞)、周紫庭(四川高等学堂监督)推荐,谢无量于1909年回到故乡,担任新办的四川存古学堂监督(校长)。谢无量一面继续研究古典文学,一面亲自讲授词章课,同时还兼任高等学堂及通省师范讲席。
在此期间,谢无量与川中名儒廖季平、吴之英、刘师培等人交往甚多,受益匪浅。那时的四川国学院人才荟萃,廖季平、吴之英、刘师培等在学界都堪称大家。许多人看到年仅25岁的谢无量与这些深孚众望的名家前辈平起平坐,一同担任主讲,无不感到惊讶。其时,谢无量在学界已经崭露头角,他不仅能独当一面,而且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后来,吴之英请辞国学院院正(院长)时,曾致书四川当局,荐贤自代。他是这样说的:“院中群才济济,譬入瑶林。最著者,谢无量硕学通敏,刘申叔渊雅高文。”吴之英同时还提到曾笃斋、廖季平等,独把年轻的谢无量放在首位,可见其对谢无量的器重。
1911年6月,谢无量与张澜等人参加了四川著名的“保路运动”。接着,武昌起义爆发,民主革命在全国风起云涌。第二年夏天,谢无量离开四川,到南方各省游历,1913年到上海。他先为中华书局编书,后潜心著述,数年间,陆续出版了《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诗经研究》《骈文指南》《中国哲学史》《朱子学派》《阳明学派》《中国古田制考》等著作,连同此前在成都出版的深受诗词学者好评的《诗学入门》《词学指南》,计有20余部书面世。尤其是他的两部文学史,开创了中国编撰文学史的先河,得到鲁迅先生的赞赏。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虽然因“惜得见在后不及增修”,但他在讲义中将谢无量多部著作列为必读的参考资料。
辅佐中山
1917年,孙中山在上海草拟《建国方略》,因慕谢无量名,特意写了一封信:“无量先生大鉴:国家多难,全仗贤豪群策群力,方能济事。望先生每日(注:本礼拜)下午四时驾临敝寓,会议进行,是所盼祷。手此敬请。大安!”
谢无量得信后,应约前往。中山先生拿出自己的文稿征求他的意见,他则知无不言,二人谈论极为欢洽。
“五四运动”爆发后,谢无量积极支持新文化运动,经常在《新青年》上发表诗作,并开始用白话文为商务印书馆编写国学读本,其中《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后改名“马致远与罗贯中”)《楚辞新论》《古代政治思想研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