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中的口头传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裂变中的口头传统

裂变中的口头传统   摘要: nbsp; 本论文基于对凉山平坝彝族的哭嫁歌传承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平坝彝族哭嫁歌的演唱和传承现状,力求从中透视凉山平坝彝族口头传统的变迁,并进一步扩展到对整个平坝彝族文化变迁的思考。以婚礼上的哭嫁歌来看,凉山平坝彝族人对哭嫁歌的演唱和传承正发生着裂变,但是哭嫁歌仍是平坝彝族中保持的口头传统之一,至少它现在仍然以活的形态存在于民众当中。 中国论文网 /5/view-7101384.htm   关键词:哭嫁歌 nbsp;口头传统 nbsp;传承 nbsp;变迁    从民俗学意义而言,口头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史诗、歌谣、说唱文学、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口头文类以及与之相关的表达文化和口头艺术,它不仅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本文中所要调查研究的对象――哭嫁歌即属于民俗学意义上的口头传统。    彝族的哭嫁歌很早就产生了,在婚礼仪式过程中演唱哭嫁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婚俗传统,在社会的现代化冲击下,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在不断流失,从而导致其基本特性发生了变异,所以研究哭嫁歌对于研究彝族的社会演变、婚俗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妇女心理历程等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展现一个民族传统社会的婚姻习俗和文化,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因此对哭嫁歌传承的调查研究能够从一个方面反映该民族口头传统的变异性及其社会文化的变迁。    一 nbsp;彝族哭嫁习俗与哭嫁歌    彝族的哭嫁习俗最早源于掠夺婚和抢婚,到了阶级社会又与买卖婚姻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哭嫁的习俗,成为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仪式。在彝族古代社会,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低下,被强抢或者买卖的女子面对武力和强权社会,无法挣脱束缚,无法做到彻底的抗争,只能用“哭嫁”的形式来进行反抗和挣扎,以缓解心中的困苦。    哭嫁歌是在彝族女性当中不断演唱和传承的歌谣,是女儿出嫁前夕,新娘和村里的妇女们聚在一起哭唱的,新娘表达着自己对父母的感恩和依恋之情,父母和邻居妇女们也用千百年来人们代代传唱的腔调和唱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歌声如泣如诉,委婉悠长,充满了忧伤,感人至深,让所有在场的人不禁流泪。哭嫁歌的歌词有传统的唱词,也有即兴发挥,但是每一首都有其固定的歌调。由于哭嫁歌依附于一定的人生仪礼,只要有这些标志民俗文化的人生仪礼还存在,哭嫁歌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保持着它鲜活的生命力。    二 nbsp;凉山平坝彝族哭嫁歌传承现状分析    凉山平坝彝族居住在高山和平坝之间的“二半山”或河谷的平坝地区,在高山彝族和汉族之间,他们最早属于高山彝族,但由于地域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历史的发展,他们的民族文化受到了周围汉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的民居建筑和生活习惯都几乎和汉族趋近,在一些风俗和信仰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从他们的语言、宗教信仰、血缘和姻亲关系、口头传统等方面来看,他们仍然保留了其内在的传统,具有相对独立的民族心理性格。    为了能够对凉山境内平坝彝族村落中的哭嫁歌传承与变异状况进行研究,笔者曾深入到三个典型的平坝彝族村落,通过访谈、参加婚礼等方式对哭嫁歌的传唱语境、传唱人、传唱内容等进行调查研究。其中调查搜集到的哭嫁歌文本有曲比阿依、阿洪呷呷、依姿伍芝、吉克果果等人演唱的哭嫁歌《阿嫫尼惹》《觉拉玛》《阿齐吉克坡》《依米阿芝》《亚勒黑》《阿嫫妞妞》等口头演唱版本十余首。    (一)哭嫁歌传承的文化语境    根据居住于凉山平坝彝族村落里的老人们讲述,在上世纪80年代,姑娘结婚之前,要提前三天用青松在新娘家大门口搭建一个小棚,铺上稻草、凉席,新娘出嫁前就住在这个小棚里,棚边会生一堆火,邻居妇女和姑娘们每天都会来和新娘作伴,而且在火堆旁唱哭嫁歌,唱三天三夜。在新娘动身去新郎家之前几个小时,新娘才换上传统的斜襟长衣(黑色的或者深蓝色的,一般穿五至七件)、素色百褶裙、绣花布鞋,由专人梳好头,戴上耳线,披上披毡,并在新娘的额头系一根红布绳,戴上圆头帕,盖上盖头,再和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一一哭别,才由表哥背着起身去新郎家。在起身前新娘和妇女们都会演唱不同的哭嫁歌,新娘表达着自己对父母的感恩和依恋之情,父母和邻居妇女们也用千百年来人们代代传唱的腔调和唱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歌声如泣如诉,委婉悠长,充满了忧伤,感人至深。    而现在演唱哭嫁歌的语境和以前相比变化了很多,一方面是仪式的简化,另一方面是形式上的改变。首先,减少了在结婚的前三天晚上就到大门外面露宿的过程了,大家都是新娘出嫁前夕坐在屋子里的火盆边演唱哭嫁歌,到了第二天早上要出发去新郎家的前几个小时,新娘才到大门外的火堆旁去坐;而且有的新娘提前就到美发店去盘了新娘头,梳头时只是象征性地梳一下,也不再戴头帕;有的新娘还要穿传统的斜襟绸衣,但也象征地穿一件或者三件,素色百褶裙改成了彩色的,绣花布鞋改成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