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最新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1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第一节???? 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 Cx(H2O)y 占所有陆生植物和海藻植物干重的3/4。存在于谷物、蔬菜、水果等。 提供能量 提供期望的质构、口感、甜味 第二节 单糖 一、结构 碳水化合物含有手性碳原子,手性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基团,四个基团在空间的两种不同排列(构型)呈镜面对称。 ? 单糖分类 差向异构体 除C1外,任何一个手性碳具有不同的构型。 每个手性碳原子具有镜面像,因此这些原子具有2n排列。 六碳糖能形成16种不同的含有醛基端的差向异构体。8种属于 D-系列,8种属于L-系列。 最高碳数手性碳原子(C-5)上的羟基位置在右边的糖称为D-糖,最高碳数手性碳原子上的羟基位置在左边称为L-糖。 ?天然形式存在的七糖、八糖和九糖的量很少。 D-葡萄糖 最为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4个手性碳原子。天然存在的葡萄糖为D-葡萄糖。 L-糖与D-糖相比数量上非常少,但L-糖具有重要的生物化学作用。 食品中发现两种L-糖:L-阿拉伯糖和L-半乳糖,两者都是以碳水化合物的聚合物(多糖)形式存在。 环式单糖 端基异构体 α-和β-构型 醛类羰基非常活泼,容易受羟基氧原子亲核进攻生成半缩醛。酮羰基也具有相似的反应。 环式与开环式相互转换 D-果糖 商业上最重要的酮糖。 单糖异构化 含有相同数量碳原子的简单醛糖和酮糖互为异构物,通过异构化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异构化反应,醛糖转化成另一种醛糖(C-2具有相反的构型)和相应的酮糖,酮糖转化成相应的两种醛糖。 D-葡萄糖、D-甘露糖以及D-果糖可以相互转化。 异构化可以通过碱或酶进行催化。 二、糖 苷 糖的半缩醛型能与醇反应,失去水后形成的产品(缩醛)被称为糖苷(O-糖苷)。 ? ? ? ? ?糖结合形成糖苷的母体醇基称为糖苷配基。 糖与硫醇(RSH)作用生成硫糖苷(S-糖苷) 糖与胺(RNH2)作用生成氨基糖苷(N-糖苷) 糖苷的生理功能 类黄酮苷使食品具有苦味和其他的风味和颜色。 毛地黄苷是一种强心剂 皂角苷(淄类糖苷)是起泡剂和稳定剂 甜菊苷是一种强甜味剂。 ? 糖苷一般在碱性条件下稳定,在温或热的酸性水溶液中通过水解产生还原糖。 天然甜味料——甜菊糖甙 以相同的双萜配基构成的8种配糖体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Stevioside及Rebaudiana A。 一般用水从甜菊叶中抽提,经絮凝、过滤、吸附树脂提取,再经离子交换树脂脱盐,脱色而制得。 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易溶于水,乙醇和甲醇,不溶于苯、醚、氯仿等有机化合物,甜度为蔗糖的200倍,在一般食品加工条件下,对热、酸、碱、盐稳定,在pH值大于9或小于3时长时间加热(100℃)会使之分解,甜味降低,具有非发酵性,仅有少数几种酶能使之水解。 N-糖苷一般不如O-糖苷稳定,易发生水解,但有些N-糖苷相当稳定,特别是N-葡基酰胺。 不稳定的N-糖苷(葡基胺)在水中发生一系列的反应,使溶液色泽变深(从开始的黄色变成暗棕色)。导致Maillard褐变。 肌苷5’-单磷酸盐,R=H; 黄苷5’-单磷酸盐,R=OH; 鸟苷5’-单磷酸盐,R=NH2 硫葡糖苷 芥菜子和辣根的组分 烯丙基硫葡萄糖苷称为黑芥子硫苷酸钾。含有这类物质的食品具有特殊风味。 ?生氰糖苷 杏仁、木薯、高梁、竹叶和菜豆中降解时产生氰化氢。 分子内糖苷。O-供体基团是同一分子的羟基。 在焙烤或加热糖浆时可能发生。苦味,应避免该反应 生氰糖甙的种类及化学特性 生氰糖甙(cyanogenetic glycoside)亦称氰甙、氰醇甙,是一类α-羟腈或称氰醇的糖甙。 生氰糖甙能够产生氢氰酸(HCN),植物中极少存在游离的氢氰酸,只有在细胞破坏时,才会在有关酶的作用下产生氢氰酸。 已报道75种。常见的有亚麻苦甙(linamarin,里哪苦甙),蜀黍甙(dhurrin,叶下珠甙),百脉根甙(lotaustralin),巢菜甙(vicianin,野豌豆甙、毒蚕豆甙),苦杏仁甙(amygdalin)等。 多数为水溶性,容易水解,通常由酶催化进行。在含有生氰糖甙的植物中都存在能水解生氰糖甙的酶。 生氰糖甙的毒性与毒作用机理 生氰糖甙本身不呈现毒性,但水解产生氢氰酸(HCN)后会引起动物中毒。 氢氰酸的主要毒作用在于氰离子(CN-)能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Fe3+)结合,生成非常稳定的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使其不能转变为具有二价铁(Fe2+)的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致使细胞色素氧化酶失去传递电子、激活分子氧的功能,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形成“细胞内窒息”,导致细胞中毒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