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四章细胞质膜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 第二节 生物膜基本特征与功能 第三节 膜骨架 第一节 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 一、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二、膜脂 三、膜蛋白 一、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1、膜为脂双层的猜想和证明 2、三明治结构模型 3、单位膜模型 4、流动镶嵌模型 5、液晶态模型 6、板块镶嵌模型 7、脂筏模型 1、膜为脂双层的猜想和证明 1899年,overton研究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发现疏水性物质易进入细胞,推测细胞表面有类脂层。 1925年,荷兰的Gorter和Grendel用人的红细胞进行研究,用丙酮提取脂类,然后将脂类铺散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测其表面积,发现是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推测膜是脂双层的。 1935年,Danielli发现膜的表面张力比纯脂类低,推测有蛋白质成分。 2、三明治结构模型 1935年,Davson和 Danielli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双层脂分子被球形蛋白覆盖。 3、单位膜模型 1959年,Roberston提出。由于电镜技术的发展,在电镜下观察质膜呈暗、明、暗三层结构,称为单位膜。暗层由?折叠蛋白组成,明层为脂质 。 4、流动镶嵌模型 1972年,Singer和Nicolson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内容:1、细胞膜是由流动的脂双分子层和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2、 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组成生物膜骨架;(自发形成的、封闭的)3、蛋白质或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脂双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 。 5、液晶态模型 1975年Kanderkooi提出,认为生物膜处于无序(液态)和有序(晶态)之间的动态转变 6、板块镶嵌模型 由于组成膜的脂类不同,相变温度不同,形成不同状态的板块。 7、脂筏模型 脂筏(lipid raft)是质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 microdomain 。富含蛋白。 我们对生物膜的认识 1、组成生物膜基本结构的是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极性头部朝向水相,非极性尾部相对。 2、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脂双层或结合在其表面。蛋白质的类型、蛋白质分布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脂分子的协同作用赋予生物膜具有各自的特性与功能。 3、生物膜可看成是蛋白质在双层脂分子中的二维溶液,膜蛋白与膜脂之间、膜蛋白与膜蛋白之间及其与膜两侧其它一些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膜脂和膜蛋白的流动性,同时也形成了赖以完成多种膜功能的脂筏等结构。 生物膜的化学成分 二、膜脂 1、膜脂的成分 2、膜脂的运动方式 3、脂质体 膜脂的成分 磷脂 磷脂是构成膜脂的基本成分,约占整个膜脂的50%以上。磷脂又可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 磷脂分子的主要特征是: 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和某些细胞质膜上的心磷脂具有4个非极性尾部。 脂肪酸碳链为偶数,多数碳链由16,18或20个碳原子组成。 常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 2、膜脂的运动方式 (1)沿膜平面的侧向运动,其扩散系数为10-8cm2/s; (2)脂分子围绕轴心的回旋运动 (3)脂分子尾部的摆动 (4)双层脂分子间的翻转运动(内质网膜) 3、脂质体 定义:根据磷脂分子在水相中能形成稳定的脂双层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分为球形脂质体和平面脂质体 是研究膜与蛋白质的好材料,还可用于基因转移,临床上用于携带药物。 三、膜蛋白 1、膜蛋白的类型 2、膜内在蛋白与膜脂的结合方式 3、去垢剂 1、膜蛋白的类型 2、膜内在蛋白与膜脂的结合方式 1)膜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与脂双层分子的疏水核心相互作用。 2)跨膜结构域两端通过离子键与脂分子极性头部相互作用。 3)某些膜蛋白通过自身在细胞质基质一侧的半胱氨酸残基共价结合脂肪酸分子,插入脂双层,进一步加强膜蛋白和脂双层的结合力。 膜内在蛋白跨膜结构域与膜脂结合的具体作用方式 (1)?螺旋跨膜: 20个左右的AA残基形成α螺旋。 单次跨膜(如血型糖蛋白),多次跨膜(如斑细菌视紫红质7次跨膜)。 (2)由?螺旋形成特异性亲水通道(内侧极性侧链,外侧非极性侧链),如带III蛋白。 (3)由多次跨膜的? 片层形成非特异性跨膜通道。如E. coli外膜上的孔蛋白和叶绿体线粒体外膜上的孔蛋白。 脂锚蛋白 第二节生物膜基本特征与功能 一、膜的流动性 二、膜的不对称性 三、细胞质膜的基本功能 一、膜的流动性 1、膜脂的流动性 主要指脂分子的侧向运动。 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 膜脂流动性的调节:调节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胆固醇的稳定作用。 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 (1)脂肪酸链的长度和饱和度。越短流动性越大,不饱和程度越高流动性越大 (2)胆固醇/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