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奎未刊《自传》及其学术价值略论.docVIP

张发奎未刊《自传》及其学术价值略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发奎未刊《自传》及其学术价值略论

张发奎未刊《自传》及其学术价值略论   张发奎(1896-1980年),字向华,广东始兴县人,是20世纪中国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早年,他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曾在孙中山大本营警卫团担任营长。后来,他先后参加了东征、北伐,军事地位不断上升。抗战时期,他的军事成就达到顶峰,先后参与指挥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粤北会战和桂柳会战,担任第四战区总司令,被授予二级上将军衔。战后,一度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营主任、国民政府主席广州行辕主任、陆军总司令等要职。 中国论文网 /7/view-7209531.htm   张发奎1980年去世之后,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叶剑英元帅亲致唁电。在广东政府的积极努力之下,1982年,张发奎归葬广东始兴老家。因为张发奎在1920年代后期曾两次发动所谓“护党救国”运动,公开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武力对抗,遭到全国通缉;而在抗战中,他又被委以重任,建立赫赫战功。1949年后,他寓居香港,拒不赴台,直到蒋介石去世之后,才肯到台湾作短期旅行。   这种复杂经历,使得张发奎的生平活动,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没有被完整的披露出来。近些年来,大批重要史料尤其是张发奎回忆录的翻译、出版,提升了人们对于张发奎的认识和研究水平。   2008年,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以后者馆藏的张发奎文物、文献史料和照片资料为基础,举办了大型专题展览“挥戈跃马漫征尘――张发奎将军生平展”,对于推动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关注和研究张发奎,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这次展览中,展出了多份张发奎的传记、履历表,例如《行营张主任略历》《“中国抗战名将影传”调查表》(图一)《第二方面军张发奎将军传略》《自传》《张发奎将军》《一个伟大的存在:关于张发奎将军《张发奎将军略历》等(这些传记资料的原件,目前都收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这些传记资料,有的是抗战期间军事系统内部的例行调查,有的是供对外宣传抗战之用,有的是张发奎身边的人在战后起草。本文即以其中特别重要的一份为中心,即张发奎1946年前后手定的《自传》,来研究文本的内容及史学价值。   文本内容   这份《自传》(图二),系宣纸蓝墨竖排油印,共4折页,每行约28字,共计3000字左右。根据正文中“三十五年秋,改任国民政府主席广州行辕主任以讫于今”一语,可断定该文物应产生于张发奎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广州行辕主任时期(1946年秋至次年10月)。该文物的印刷底稿虽不是张发奎手书,但对照笔迹,上边的多处修改,应出自张发奎之手。尤其是第二折页第二段下边“时余适任警备游击第廿七营营长,奉命即将该营改为警卫团第三营,仍”等批改,与张发奎手迹完全一致。因而,将该文件定为张发奎手定自传,应较稳妥。   该《自传》所记录内容,上起于1896年出生,下至于1947年担任广州行辕主任,极其简略地概括了张发奎50岁以前的主要经历。为便于学者研究及下文讨论,现不避繁琐,将其全文整理如下:   余民国纪元前十六年七月二十五日生于广东始兴县城,原家始兴清化乡彩岭村,世务农。余父竹汉公始随叔祖昌华公为县衙刑房书吏,因移居县城。母箫太夫人亦出农家,生余兄弟四人、姊妹五人,余居长。父性刚正,专为人抱不平。余自幼深受影响,故禀性倔强不驯。余族小家贫,每受乡人凌欺,因是余父愤然弃农,出而就吏,并以辛勤所得使余就学。   九岁,入私塾。   年十二,值始兴开设高等小学校,余考入焉   年十五,以反抗学校当局被开除,经悔过后得复学籍旋因偕同学游泳,中有富人子李子端溺毙,余受累再遭革返。父愤余无状,挞之。与十金,驱使外出随乡人经商广州者为佣。母最爱余,不忍舍,无可如何,勉以自立成人之道。   越数年,母卒。父恐子女受后母虐,不续娶望余早成婚,以抚弟妹,故为余定婚刘氏女景容。余反对盲婚,不纳。及民国十二年父卒,临终遗嘱,以余成婚为言 故余卒婚刘氏,遵父遗命也。余妻贤淑,能善体余意,以是余方悟盲婚亦未始不善也。现尚无所出,收抚三弟嘉斌子威立、女丽芳。余夫妻深爱之,不异己出   余长自贫家,不识膏粱文绣,自幼即刻苦耐劳,甘于澹泊。问世以后,承国家优遇,以余家庭生活简单,衣食尚无所缺,故从未营华屋、积厚财,而问心无愧,深自安焉   余民国前一年既之广州后,不甘为佣,舍去,入增步工艺局学织染。陈策、刘沛泉两君皆当时徒侣   居一年,遇辛亥革命,习艺所停办,余断发还乡,受父严谴。逮习艺所复开,余返广州。主办者恶余难约束,拒不纳余,遂与邻人华岳高投模范团当兵,是为余从军之始。是时余年十六,弱小不能任军中劳役,长辈劝余投考陆军小学校。   民国元年春,广东陆军小学校招考第六期学生,余报名应试,幸获售。时邓仲元(铿)先生承总理孙先生意旨,罗致革命青年。余受总理革命主义熏陶与邓先生人格感召,加盟国民党,是为余追随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