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悠悠秦腔荡心怀
悠悠秦腔荡心怀
一
中国论文网 /5/view-7089740.htm
在陕、甘、宁、青等地,秦腔艺术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尤以陕西为最。秦州大地,秦腔遍地开花,无处不在。记得前些年,陕西卫视有一个品牌栏目“秦之声”,就是秦腔的魅力声音之意吧。与央视的一个电视栏目一样,评选“周冠军”“月冠军”、“季冠军”“半年冠军”“年冠军”。而“秦之声”似乎更有影响,更具魅力。由于喜爱秦腔的人数众多,唱秦腔的人数众多,参与的人数也就众多。上至富豪商贾,下至黎民百姓,只要你能唱响,只要你能表演,皆可登台献艺,抒发心怀。参与者中,有耄耋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也有几岁的孩童。无论男女,无论老少,都因秦腔的酣畅而欢喜,都因秦腔的旋律而愉悦,都因秦腔的氛围而陶醉。千百年来,秦腔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了闲暇,有了兴致,有人会随时随地拉开唱腔,抑扬顿挫地场唱一段。有时候,为了抒发情怀,或为了排遣苦闷,有人会亮开嗓门,吼上一段,也就是大声唱的意思,因此,民间有“吼秦腔”之说。
二
秦腔,与京剧、黄梅戏、豫剧,并称我国传统四大剧种。
秦腔是我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秦腔又被称为乱弹。以宝鸡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的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秦腔反映了陕甘宁等地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较早地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个剧种形成不同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
脸谱(打花脸)和穿古装戏衣是秦腔演员演唱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
古装戏衣的款式、颜色也是多种多样,因角色的不同而穿着不同的戏衣。
秦腔的角色、唱词、伴奏、题材、唱腔都名目繁多、花样百出、情趣横生。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据资料记载,最早的秦腔剧目超过1万本,可见当时的繁荣和兴盛。因为时代久远,散佚颇多。现在仅存约4700多个,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这些历代人民用心血创造的宝贵传统文化遗产,还在不断地流失。
陕西咸阳的秦腔也是闻名遐迩。咸阳秦腔的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
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
三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我上小学和中学。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几乎每个村上和乡上都修建有大同小异的“戏台”(专门为唱戏而修建的)。那时候,普通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既单调也稀少。劳动之余,村庄里的人们翻山越岭,偶尔能看上一场露天黑白电影,也是大人和小孩高兴的事情。如果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等到在本村播放电影,大人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孩童奔走相告,快乐情不自禁,那几乎就有节日般的气氛弥漫在村庄的上空。除了看电影,再就是看戏了。在六盘山一带,戏就是秦腔的另一个名称。唱戏的时节是农历9月和过年的时候。先说说农历9月的“唱大戏”。每到9月,田地里的各种庄稼都收获完了。人们都闲了下来。这时候,乡上便邀请外面的戏班,为本乡的老百姓唱戏。这也是老百姓一年中难得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精神享受。因此,这样的机会不容错过。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成群结队地赶来看戏。有的人家更远的亲戚则要住下来。看戏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用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无论白天,还是傍晚,山道上到处看得见人们晃动的身影。起先,戏场被围拢起来,要收三、五毛钱的门票。时间不长,收门票的事就取消了。由于9月的天气白天短夜晚长,人们往往看了白天的戏,还要兴致不减地接着看晚上的戏,而住在乡上的人们则明显的有了优越感,看戏之前,他们早早地选择最好的位置,摆上凳子。看完中午的戏,他们可以回家吃饭,离家远的人有的自带着馍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