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抓“关键词”,做好命题作文的审题与构思
抓“关键词”,做好命题作文的审题与构思
对命题作文而言,审准“关键词”至关重要,有些学生往往出现文不对题、立意肤浅、选材不当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对作文题目中“关键词”理解不够,造成错误的构思。
中国论文网 /9/view-7245565.htm
怎样抓“关键词”进行命题作文的审题与构思呢?有这样一个故事。据传宋徽宗赵佶是一位绘画爱好者,他在位时经常通过考画来取仕。考题通常是一句诗,让考生依诗作画。一次,宋徽宗出的题目是“竹锁桥边卖酒家”。很多考生认为“关键词”是“酒家”,而以小溪流水、小桥、竹林为衬托,画出了酒家,这些画皆不中赵佶之意。唯有一位叫李唐的考生构思新颖,独辟蹊径。他的画面是:一泓溪流,小桥横卧,桥边是一片竹林,在郁郁葱葱的竹林中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旗。赵佶看后大悦,并亲自定为第一名。此题乍看,有竹、桥、酒家等物,但仔细推敲,关键在一个“锁”字上。李唐把酒家藏于竹林之中,只露酒旗,正是切中一个“锁”字,可谓匠心独具,构思巧妙。
又有一次,他又出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作题。此题一出,众考生皆说不难,纷纷作画,有的画青山丛中露一寺顶,有的在半山腰中画一古寺,有的干脆画了一寺在山中。赵佶看了,摇头叹息,心想,无才子矣。正忧愁时,忽见一幅画,令其拍案叫绝。这画面上只有山水和一条羊肠小道,一个和尚在溪边挑水。赵佶大笔一挥,立即定为第一名。赵佶之所以把这幅画定为第一名,主要是因为作者抓住了“藏”字。初看这题,画中少不了“深山”“古寺”,但是作画者怎能忘了这个“藏”字呢?你想,在深山中不见寺庙,只见一位挑水的和尚,有和尚必有寺庙,这寺岂不是藏于深山中吗?
这两幅画的作者牢牢抓住了题目中的“关键词”,通过曲折婉转的艺术手法,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
写文章如同绘画。俗话说,“文似看山喜不平”。所谓“不平”,是指作者构思奇妙,不落俗套,情节曲折,不平铺直叙,使文章具有引人的魅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认真审题,像那两位考生一样抓住“关键词”,巧妙构思,这样既突出中心,又体现出文章的艺术性。
现在就以两个题目作具体分析。
题目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精彩的生活画面,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并常常牵动着我们的思绪。请以“铭刻在我心中的节日”为题,写一篇作文。
文题中的节日,不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源自国外的节日,也不是“旅游节”“美食节”等新兴节日,而是指我国具有历史传统文化意义的节日。选材时应把握好这一点,如果写记叙文,就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给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记的节日是哪一个?这个节日里有着怎样的故事?是红红火火的春节,还是寄托哀思的清明?是飘着棕香的端午,还是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中秋?筛选一番,选出最具情节性、最有感染力的一次经历,写出体验和感悟。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语文课本中《春酒》一文的写法。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抓住热点话题,选择一个角度切入,集中议论。例如:针对媒体曝光的部分地方攀比成风,花费巨款建造祖坟的现象,可以围绕“该过一个怎样的清明”的话题,提出“反对铺张浪费,真情缅怀先人”的观点。
题目二:阴雨,也许会给你没有阳光的遗憾,但阴雨中的电闪雷鸣,却让你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落叶,也许会给你失去生机的遗憾,但落叶飘飞的弧度,却让你感受到了诗意的归宿;失败,也许会给你远离成功的遗憾,但失败后亲情的呵护,却让你感受到了真情的温暖……请以“原来没有遗憾”为题,写一篇作文。
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用“最”“也”“又”“更”“其实”等副词设置适度障碍的题型增多。本题中,“遗憾”指一种失落怅惘的心理,不难理解,难点在于精准审读副词“原来”。“原来”可以理解为“实际上”,题目的意思可以解读为“实际上并没有遗憾”,其中包含所写“遗憾”必须体现“从有到无”的隐性要求。据此,文章行文的重点,应落脚在认识、心理的转变上,即什么原因使自己认识到“并没有遗憾”。写作前,要慎重选择适合表现这种心理认识变化过程的材料。写作时,可尝试运用铺垫、陡转的手法,使文章起伏波折。如写自己跟随旅游团去黄山旅游,迫切希望目睹黄山日出的壮观景象,但天公不作美,没有看到日出,你感到了“遗憾”。不过,旅游团中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奶奶拖着拐杖爬过陡峭的“一线天”的情景震撼了你,你从中感受到了“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山”的精神,于是你慨叹“原来没有遗憾”。
以上两个题目,只要抓住“传统节日”“原来”这两个关键词进行审题构思,就能突出中心,体现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从而写出好的作文。相反,审题出现了偏差,即使写得多么有文采,行文多么流畅,也不能得到高分。
所以,对于命题作文,审题构思应抓住“关键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