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背景链接】 2015年7月,网络发起评选“教师十大烦恼”,结果评职称赫然名列榜首;《中国教育报》对近3万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有68%的教师认为当前的职称评聘不能反映出教师的真实水平,54%的教师认为职称评定非常不合理。这些实例和数据,都说明教师职称评聘积弊颇深,亟需深入改革。 2015年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会议认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于优化配置资源、加强基础教育师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改革以公正合理为价值取向。目前,中学和小学教师职称无法打通,中学教师最高可以评副高,小学最高等级却仅为中级,因此有老师在评上最高职称后,便会产生惰性思想。通过改革,统一将中小学教师职称扩大到初、中、高级,拉高了教师的“职业天花板”。这意味着只要工作有成绩,中小学教师也有机会在职称方面与大学教授平起平坐。再如职称评价,目前主要由行政力量主导,易造成一线教师吃亏、行政领导吃香的不合理现象,在改革后建立起同行专家评审机制,可最大程度让教学回归,提升一线教师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改革还突出科学评价、有所侧重。不少教师之所以为职称疲于奔命,就在于评价体系与教学实际存在一定脱节,考外语、发论文、拼证书……这些都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却未必能“等值兑换”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于这些标准都是“硬杠杠”,很多老师为了考外语不得不牺牲备课时间,本末倒置;强行要求中小学老师搞科研发论文,也不符合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取向。改革之后,对教学实践、师德的考量,让教师安心教书,让教师提升道德修养,才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根本保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革特别强调职称评价标准要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让广大的乡村教师群体看到了希望。以往,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乡村教师评职称难度要比城市里的教师难度大很多。提升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推动农村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又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危害分析] 其一,职称评聘是妨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个人发展的绳索。晋职意味着涨薪,但是近乎苛刻的指标分配,使绝大部分一线教师陷入了晋职无望的纠结和痛苦之中,滋生了“永远无法改变,可以无所作为”的消极教学思想。 其二,职称评聘严重透支了教师的工作精力。晋职手续繁琐,材料太多,使教师不堪其烦。有教师戏称,准备晋职材料,等于抄写一部《红楼梦》。 其三,职称评聘设置的“硬杠杠”太多,教师疲于奔命。职称评聘实行的是量化评分,涉及的权项往往多达几百条,欠缺一项则极有可能面临落聘,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必须格外留意、绞尽脑汁地去拼五花八门的证书。 其四,职称评聘是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捉襟见肘的指标,常常成了行政领导和教育管理人员的“专利”和“摇钱树”。指标买卖,钱权交易,利益互换,感情照顾,严重损害了公平公正,丑化了教育行政形象。 其五,职称评聘是人际关系的毒药。上百人竞争一个指标,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怪象。其间的投机钻营、弄虚作假、排挤打击、阿谀奉承,真是丑态百出,玷污了人格,扭曲了心灵,弱化了校园和谐。 [参考对策] 对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 一是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 二是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三是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 四是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背景链接】 现实中,长期普遍存在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这不仅会阻碍积极健康的用人机制的形成,损害政治生态环境,也会严重损害干部队伍的质量。此外,一旦任由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该下的领导干部不能及时被裁撤精简,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官多为患的局面,导致人浮于事,增加了政府的运行成本。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明确指出,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201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会议提出,“对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或能力不够、作风上不实在的领导干部,要坚决进行组织调整”。同时,要及时把那些忠诚、干净、敢于担当的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用起来。 【深度解析】 [权威论述]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管好用好领导干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 ——习近平 要坚持推进制度改革,通过激励、奖惩、问责等一整套制度安排,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 [当前现状] 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是全面深化改革,推

文档评论(0)

bo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