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辨证要点] 本方为缓消癥块法的代表方。以少腹宿有癥块,腹痛拒按,或下血晦暗而夹有瘀块,舌质紫暗,脉沉涩为辨证要点。 宜小剂量久服,使渐消缓散而不伤胎、伤正。 治胞宫癥块(如子宫肌瘤)宜丸剂。如属急瘀(如子宫内膜异位所致的痛经、宫外孕所致的腹痛),可用汤剂,取“汤者,荡也” 。 瘀血阻滞之闭经、痛经,产后瘀阻之恶露不下、腹痛等亦可运用。 1、适应证---各种出血证。 第二节 止血剂 2、组方配伍---以止血药为主组方。 根据出血原因配伍 “见血休止血” (1)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宜配清热泻火凉血药 ---凉血止血。 (2)阳虚气弱,不能摄血,宜配温阳益气药 ---温阳益气摄血。 (3)冲任虚损,阴血失守,宜配补养冲任药 ---固冲(任)摄血。 (4)瘀阻经脉,血不循经,宜配活血化瘀药 ---行血止血。 (5)常配活血祛瘀之品,以防血止留瘀。 (6)根据出血部位配伍 上部出血--宜配降气引血下行之品(牛膝、大黄) 忌用升提药 下部出血--宜配升提气血之品(升麻、荆芥) 一般不宜用沉降药 ①止血过急,尤其是过用收涩止血,每易留瘀; ②出血常伴瘀血--血液离经溢于脉外,即为瘀血; ③瘀血内阻,新血难以归经,又可能引起或加重 出血。 原因 (7)根据出血的轻重缓急而治有侧重 ①急性大出血---急则治其标,以止血为主。 ②慢性小量出血---缓则治其本,重在治其出血之因。 ③大出血,气随血脱---止血与救脱并重。 止血要法: “先止血,次消瘀,继宁血,终补血。” ---《血证论》 2、组方配伍---以活血祛瘀药为主组方 (2) 寒凝血瘀宜配温经祛寒药--- 使血得温则行。 (3) 瘀热互结宜配清热凉血药,以清瘀热。 (4) 气虚致血瘀宜配补气药--- 使气旺以促血行。 (1) 常配理气药--- 使气行则血行。 (5) 常配补血药 使活血祛瘀而不伤正。 补血以助行血。 (6) 瘀血留蓄成实,配泻下荡涤药--- 下瘀血法。 (7) 瘀血兼痰夹湿等宜配祛湿、化痰等。 3、应用注意事项: (1) 逐瘀过猛之剂,易伤正气,不宜久服,中病 即止。 (3) 剂型选用 新瘀证急--宜汤剂 久瘀证缓--宜丸剂(蜜丸) (2) 有出血倾向、月经过多、孕妇等慎用或忌用。 ☆桃核承气汤 [主治证机理] 太阳表邪 化热入里 内传下焦血分 与血相互搏结 下焦蓄血证 瘀热互结 蓄于下焦 瘀热互结下焦---少腹急结 瘀热扰心---神志如狂 烦躁谵语 热在血分---至夜发热 膀胱气化如常---小便自利 瘀热互结下焦---脉沉实而涩 [治法] 泻热破血下瘀 《伤寒论》抵当汤条: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 者,为无血也;小便利者,其人如狂,血证 谛也。” 《伤寒论》中指出:“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 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 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方解] 桃仁---活血破瘀 大黄---下瘀泻热 君 瘀热并治 臣 桂枝---通行血脉以助活血祛瘀 并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 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 助热 芒硝---泻热软坚 助大黄下瘀泻热 佐使:炙甘草---护胃安中,并缓和 硝、黄之峻烈 逐瘀泻热 [辨证要点] 本方为逐瘀泻法的基础方。以少腹急 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为辨证要点。 ●兼气滞而少腹胀痛者,可加香附、乌药、川楝子、 玄胡索理气止痛; ●瘀血留蓄下焦所致的妇女痛经、闭经及产后恶露不 下,可用本方攻下瘀血,或合四物汤养血调血; ●治跌打损伤,瘀血留蓄腹中,加当归尾、红花、苏 木、地鳖虫、田七末活血祛瘀止痛;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当先解表;孕妇忌用。 ●瘀热发狂,可加朱砂、生铁落、金礞石、黄芩等清热 坠痰,镇心安神; ●气火旺盛,血郁于上之头痛、面赤、吐血、衄血,加 牛膝,以釜底抽薪,导热引血下行。 下焦蓄血案 某男,21岁。先患外感,诸医杂治,证屡变,由其父陪来求诊。审视面色微黄,少腹胀满,身无寒热,坐片刻即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