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微生物作用 (action of microorganism) 发酵食品风味形成的途径是: 微生物产生的酶(氧化还原酶、水解酶、异构化酶、裂解酶、转移酶、连接酶等),使原料成分生成小分子,这些分子经过不同时期的化学反应生成许多风味物质。 发酵食品的后熟阶段对风味的形成有较大的贡献。 11.4食品香气的控制与增强 1食品加工中香气的生成与损失 食品呈香物质形成的基本途径,除了一部分是由生物体合成之外,其余都是通过在加工和贮存中的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生成。 从营养学的观点来考虑,食品在加工和贮存中生成香气成分的反应是不利的。这些反应会使食品的营养成分受到损失,如必需营养素的损失。 从食品工艺的角度看,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香味物质的反应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前者提高了食品的风味,后者降低了食品的营养价值,产生不希望的褐变等。 2食品加工中香气的控制 (1)酶的控制 1)食品中加入特定的酶,如“增香酶”; 2)食品中加入去不良气味的酶,如利用醇脱氢酶和 醇氧化酶脱除大豆中的豆腥味。 (2)微生物的控制 发酵香气主要来自微生物作用下的代谢产物。 3食品香气的稳定与遮蔽(1)形成包含物;(2)物理吸附作用。 增强香味的方法:添加食用香精和香味增强剂。 香味增强剂:能显著增加食品香味的物质,其本身不一定有香味,但通过对嗅觉神经的刺激,可以大大提高和改善食品的香味。 目前广泛使用的香味增强剂主要有麦芽酚、乙基麦芽酚。 4 食品香气增强 Aroma potentiation (1)、麦芽酚(matol) 1)具有焦糖香气,在酸性条件下,增香和调香效果好。 2)麦芽酚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如:烘烤过的麦芽,咖啡豆,可可豆。 3) 工业生产的麦芽酚一般是由大豆蛋白发酵制备的。 4)麦芽酚一般用于甜味食品中,如:巧克力、糖果、果酒、饮料、冰淇淋、冰棍、糕点等食品中。 5)由于酚遇铁离子呈色,故会影响食品的白度,一般用量为0.02%。 6)麦芽酚和氨基酸合用还能产生肉类香味。 (2)、 乙基麦芽酚(ethylmatol) 增香能力为麦芽酚的六倍。 1份乙基麦芽酚可代替24份香豆素。 在食品中用量一般为0.4~100ppm。有明显的水果香味。 Vacuum Headspace Technology (Strawberry) VHT 11.5嗅觉的主要特性及食品气味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1 嗅觉及嗅觉理论 1)嗅觉生理学 2)嗅觉的基本特点: 敏锐性;易疲劳性;适应性;习惯性;个体差异性;随身体状况变动性。 3) 嗅觉理论 即关于嗅感物质产生嗅感机理的理论。 a、立体化学理论:Amoore(1964) b、膜刺激理论:Davis(1967) 气味分子刺激受体柱状神经。 c、振动理论:人的嗅觉受体感受气味分子的振动,产生信号。 2食品气味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a.对呼吸器官的影响:香气→ 深长吸气;可疑气味→ 短促呼吸;恶嗅气味→ 暂停呼吸; b.对消化器官的影响:香气→ 促进胃肠运动,产生饥饿感;腐败臭气→ 抑制胃肠运动,丧失食欲,恶心呕吐; c.对循环系统的影响:香气→ 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d.对生殖器官的影响; e.对精神活动的影响:香气→ 身心愉快、神清气爽,可解除精神紧张、身心疲劳症状;恶臭→ 心烦、焦躁、丧失活动欲望。 11.6食品中的呈味物质1 概述 味感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的刺激而使人产生的感觉。 我国通常将味感分为酸、甜、苦、辣、咸、鲜、涩七味。 从生理角度看,只有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感。辣味是刺激口腔和鼻腔粘膜而引起的痛觉;涩味是舌头粘膜受到刺激所产生的一种收敛的感觉;鲜味在欧洲各国被归入风味增效剂,但我国在食品调味的长期实践中,鲜味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味,因此鲜味作为一种单独味感列出。 Map of the tongues taste receptors. 2 味觉生理学(taste physiology) 3 味的阈值 人们对基本味感的感觉速度:咸味感觉最快,苦味感觉最慢。 人们对味的敏感性:苦味比其它任何味感更易被觉察到。 味感强度的测量与表达,采用品尝统计法,并采用阈值作为衡量标准。 阈值:能感受到该物质的最低浓度。一种物质的阈值越小,其敏感性越强。 几种物质的味的阈值 味感物质名称 味感 阈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十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设计精要.ppt
- 第十砼斜拉桥精要.ppt
- 第十统计指数分析精要.ppt
- 第十微生物分类,鉴定和菌种保藏精要.ppt
- 第十五财政政策精要.ppt
- 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日程安排精要.doc
- 第十五单元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精要.ppt
- 第十五动物源性细菌精要.ppt
- 第十五分枝杆菌属及相似属精要.ppt
- 第十五脊索动物门精要.ppt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12357.1-2024通信用多模光纤 第1部分:A1类多模光纤特性.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18851.2-2024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 第2部分:渗透材料的检验.pdf
- 《GB/T 18851.2-2024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 第2部分:渗透材料的检验》.pdf
- GB/T 18851.2-2024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 第2部分:渗透材料的检验.pdf
- GB/T 44927-2024知识管理体系 要求.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4927-2024知识管理体系 要求.pdf
- 《GB/T 44927-2024知识管理体系 要求》.pdf
- GB/T 44937.4-2024集成电路 电磁发射测量 第4部分:传导发射测量1 Ω/150 Ω直接耦合法.pdf
- 《GB/T 44937.4-2024集成电路 电磁发射测量 第4部分:传导发射测量1 Ω/150 Ω直接耦合法》.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4937.4-2024集成电路 电磁发射测量 第4部分:传导发射测量1 Ω/150 Ω直接耦合法.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