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昆曲的发展史.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文 昆曲的发展史.doc

崑曲的發展史 一數 曾潔文 32號 崑曲(崑劇)是中國古典戲劇的代表劇種, 是中國最優雅的文學和最精緻藝術結合的典範。   崑曲形成於元末明初江蘇崑山一帶,故而得名。它有著近六百年漫長的歷史,劇目豐富、名作林立、文詞典雅;表演技藝載歌載舞、細膩傳神;唱腔音樂清麗婉轉、淡雅飄逸,在戲曲史、藝術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上,都有著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從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末,崑曲曾在華夏大地縱橫數千里,上下數百年,形成了空前絕後的社會性癡迷,創造了中國古典戲劇的高峰,它對許多後起戲曲劇種的生成和發展都有著重大影響,素有「 百戲之師 」之盛譽。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崑曲世界文化遺產即「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之殊榮。   崑劇,是指用崑山「水磨調」來演唱的戲曲劇種。它既可用以演唱體製劇種中的「明清傳奇」和「雜劇」,也可用以演唱金元「北曲雜劇」和宋元「南曲戲文」,其中以「明清傳奇」為主。   從北宋永嘉鄉土歌舞小戲和南宋「永嘉雜劇」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南戲」,從它的發源地浙江永嘉(溫州)九流十折,逐漸流傳至江西南豐、浙江杭州、江蘇崑山等地,並與當地居民所唱的「 土腔 」和所講的「 土語 」相融合,於是大約在元末明初產生了被稱為「南曲戲文」的四大聲腔-即江西的「弋陽腔」、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江蘇的「崑山腔」。   初始的崑山腔,從腔調上說,還是一種比較粗糙的地方土腔。據史籍記載,元末當地聲樂家顧堅就曾對演唱加以改進。當時所唱的唱詞體裁多為「 月兒彎彎照九州 」之類的民間歌謠、小調和一些南戲曲詞。據明代《涇林續記》記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曾設宴邀請一些有社會名望的高壽老人,應邀赴宴當中有一位九十歲的老人叫周壽誼。朱元璋知道周壽誼是崑山人,便問周壽誼:「 人們都說崑山腔好聽,你會唱嗎? 」。周壽誼就用崑山腔唱起了「 月兒彎彎照九州 」。那時的崑山腔究竟怎麼唱,如今已不得而知,現今我們所聽、所唱的,都是在明嘉靖、隆慶間經等人精心琢磨創發出來的一種藝術歌曲-崑腔「水磨調」。   明代嘉靖十年至二十年前後(約西元1531-1541年),清曲家魏良輔住在崑山附近的太倉。自明以來,江南古城蘇州一帶,上流社會演唱北曲之風頗盛,演唱水平也很高。文人士子對已「 北曲化 」、「 文士化 」的南曲也是關注有加,比如長州人士祝允明雖視南戲諸腔為「 愚人蠢工 」所為,但對崑山腔度新聲,在散曲清唱上的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另外陸采更作《王仙客無雙傳奇》,從戲曲上提高崑山腔藝術。崑山腔在明代正德以前,與海鹽、餘姚、弋陽等腔調一樣,都只有鑼鼓伴奏,到了嘉靖年間則有了笛、管、笙、琵琶等管弦樂的伴奏。而且在邵燦《香囊記》的影響之下,許多劇作家也附庸而興起駢麗化的風氣來。當時這些被崑山腔用來演唱的明代「 新南戲 」劇本,則被曲論家呂天成改稱作「 舊傳奇 」,而著錄在他所著的《曲品》之中。然而,到了嘉靖晚葉,以魏良輔為代表的一大批吳中曲家仍「 憤南曲之訛陋 」,乃盡情發揮崑山腔流麗悠遠的特點,對崑腔曲劇做了更進一步的改革。特別是魏良輔,博採眾長,透過與同道的切磋,「 足不下樓 」,十年如一日潛心鑽研,最終成就了「 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字則頭腹尾音之畢昀,功深鎔琢,氣無煙火,啟口輕圓,收音純細 」,傳衍至今而成為最高尚的中國藝術歌曲。在創發「水磨調」的同時,魏良輔又和他的同道在原有的笛、管、笙、琵伴奏樂器中加入了三弦、箏、阮等弦樂器,使之成為以笛為主的管弦眾樂合奏。一方面強化了「水磨調」的音樂功能,另一方面也解決了「 北曲崑唱 」的扞格,從而倍受曲壇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睞。魏良輔「水磨調」的問世,極大地推動了崑腔藝術的發展,他也因此被後人尊稱為「 立崑之宗 」、「 崑腔之祖 」。但嚴格說來,他是集崑山腔改良者大成的人,真正的功績在「水磨調」的創發。而這時的崑腔「水磨調」主要用於「 清歌冷唱 」的清曲演唱,直到明代嘉靖、隆慶間,是梁辰魚所作《浣紗記》傳奇翻開了崑腔「水磨調」走上戲臺演唱的歷史。   梁辰魚是一位與魏良輔同時代的音樂家和傳奇作家,為人風流豪舉,精於度曲。他直接繼承魏良輔衣缽,終日與吳中眾曲家「 考訂元劇,自翻新調 」,成功地運用崑腔水磨調將自己寫作的《浣紗記》傳奇搬上舞台。這在當時產生巨大的轟動,使得許多文人學士爭相運用崑腔水磨調創作傳奇劇本,許多原先不唱崑腔水磨調的表演藝人也爭相學唱崑腔,一時間出現了人人「 爭唱梁郎雪豔詞 」、「 譜傳藩邸戚畹,金紫熠燿之家 」的盛況。雖然,同時期汪廷納的《獅吼記》、張鳳翼的《紅拂記》、高濂的《玉簪記》等也都以水磨調演唱,但終被梁氏所創作的散曲《江東白苧》和戲曲《浣紗記》所掩,而獨享「 崑劇 」開山之名。崑山腔自此也一躍成為眾腔之首,並從江浙一帶迅速流佈至全國各地,受到

文档评论(0)

5566ww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21151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