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北缘前寒武基底隆升剥露史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朱文.docVIP

塔里木北缘前寒武基底隆升剥露史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朱文.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塔里木北缘前寒武基底隆升剥露史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朱文

塔里木北缘前寒武基底隆升剥露史: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朱文斌1,张志勇1,舒良树1,万景林2,卢华复1, 王胜利1,杨伟1,苏金宝1 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3 2.国家地震局地质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是新疆前寒武系出露最好的地区。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塔里木北缘前寒武纪基底岩系构造热演化的裂变径迹研究”的一部分,首次给出了库鲁克塔格地区前寒武纪基底岩系裂变径迹的测试数据,目的是为了讨论:1.塔里木基底岩石最初于何时剥露于地表?2.塔里木基底岩石剥露以后是否经历过再次埋藏和剥露,再次埋藏的深度和剥露的时间?以及3.基底岩石构造热演化过程对大陆边缘不同构造事件的响应。 本次研究的10个裂变径迹样品位于兴地断裂南北两侧。样品F4、F5、F7、F8、F9采自兴地河剖面,兴地河呈南北走向,与兴地断裂近垂直。样品F7位于兴地断裂上盘(南侧),距兴地断裂约2km。样品F4、F5、F8、F9位于兴地断裂下盘(北侧),其中样品F8距兴地断裂最近,样品F9距兴地断裂最远,但紧邻兴地断裂北侧分支断裂(BXDF)。兴地河剖面出露地层为下元古界兴地塔格群,岩石组合为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互层,上述5个样品均取自该地层中的片岩。样品F1、F2、F3位于兴地河剖面西侧。样品F1位于兴地断裂带南侧蔚犁县境内蛭石矿附近,距兴地断裂约2.5km,为元古代花岗闪长岩。岩石韧性变形特征明显,露头可见长石旋转碎斑。镜下观察样品F1发生了退变质作用,角闪石退变质为黑云母或绿泥石。样品F2、F3位于兴地断裂带北侧,F2取自元古代花岗岩,F3取自紧邻该岩体的上元古界地层帕尔岗塔格群。样品F10、F11位于兴地河剖面东侧。样品F10紧邻兴地断裂北侧分支断裂(BXDF),为下元古界兴地塔格群中的变质片岩。样品F11距兴地河剖面较远,约25km, 为元古代红色二长花岗岩。野外采用便携式GPS逐样定位、标高,样品均采自新鲜露头,单个样品重量3Kg。 裂变径迹测年实验在国家地震局地质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由万景林、张志勇完成全部样品的测试工作。样品经碎样、过筛(300μm)之后,将采用不同比重液和Frantz磁选仪分选出的磷灰石颗粒在环氧树脂固化后,用低铀含量白云母作外探测样品进行裂变径迹分析。有关实验条件为:磷灰石自发裂变径迹蚀刻条件为5.5NHNO3,室温20℃,20s;白云母诱发裂变径迹蚀刻条件为40%HF,室温20℃,20min。Zeta标定选用国际标准样Durango磷灰石及美国国家标准局SRM612铀标准玻璃 (Hurford and Green, 1983),Zeta值由万景林所测,为352.4±29。样品热中子辐照送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492#反应堆进行,条件为RRCo-Cd﹥50。径迹统计采用Autoscan裂变径迹测试系统,在Zeiss Axioplanz偏光显微镜放大1000倍条件下完成。本文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封闭温度采用110±10℃,部分退火带温度为60°~110℃(Hurford, 1986; Green et al., 1989),年龄误差±1σ。通过分析,我们得到以下认识: (1)与其它样品相比,F7、F9和F10径迹年龄较小,可能与这3个样品都位于断裂带上有关。F7位于兴地断裂带南部分支断裂NXDF1的上盘,F9和F10位于兴地断裂带北部部分支断裂BXDF的上盘,与断裂位置十分接近。处于这样位置的样品年龄小于其他位置的样品,推测与兴地断裂的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兴地断裂是一条从前震旦纪到现今长期活动的构造带(贾承造,1997)。断裂活动导致样品年龄小的可能原因有两种:一种原因是:断裂后期的逆冲推覆作用,使得靠近断裂的深部岩石出露于地表,而深部岩石的径迹年龄通常应小于浅部岩石的径迹年龄(Sobel et al., 2006a),显示了新的一期的隆升剥露作用,表明兴地断裂在晚白垩世具有强烈的活动,进而造成了差异性隆升;另一种原因是:由于断裂的后期运动,造成近断裂的岩石部分退火,使得径迹年龄变小。 (2)样品F2和F3是岩体与围岩的关系,位置十分接近,高程也十分接近(分别是1558m和1575m))μm。径迹长度测量数一般要求大于50条,以满足热模拟的要求,长度测量数大于100条则热模拟的可信度更高。样品F4、F5、F8的径迹长度测量数均大于100,最适合做热模拟;样品F3、F7、F9的径迹长度测量数大于50,可以做热模拟;样品F1、F2、F10、F11的径迹长度测量数小于50,其热模拟结果仅供参考。根据3组不同样品的时间-温度曲线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A组样品:热史曲线显示,该组样品在晚侏罗—早白垩(岩石通过退火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