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太阳和恒星世界致密天体概述.pptVIP

第三篇太阳和恒星世界致密天体概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篇 太阳和恒星世界(4) —致密天体 §1 白矮星 §2 中子星 §3 黑洞 1. 白矮星的发现 天狼星(Sirius)双星,Porb= 50 yr 天狼A:mv =-1.45m,Mv = 1.4m 天狼B:mv = 8.68m,Mv = 11.6m Teff = 2.6×104 K → R≈5×108 cm 轨道运动 → M = 1.05 M⊙ → ρ= 3.8×103kgcm-3 2. 白矮星基本特征 在H-R图白矮星位于主序带的左下方 形成 结构: 质量:M ~ 0.2-1.1 M⊙(平均 ~ 0.6 M⊙) 半径:R ~ 5×103-104 km 密度:ρ~102-104 kg cm-3 自转周期: P≥10 sec 3. 简并电子气与钱德拉塞卡Chandrasekhar极限 (1) 简并电子气 高温 → 原子电离 → 自由电子 高密 → 电子简并 → 简并电子压力(Pauli不相容原理) Pe = nvp 由测不准原理,电子的动量p ~△p ~ h/△x ~ h/(V/N)1/3 ~ (N/V)1/3 非相对论性情形 :Pe ~ np2~ (N/V)5/3~ρ5/3 相对论性情形 :Pe ~ ncp ~ρ4/3 (2) 质量-半径关系 (3) Chandrasekhar极限 随着白矮星质量增大和半径减小,电子积压在更小的空间内,简并电子气运动变成相对论性的。 → 随着质量增大,引力比压力增大得更快 → 白矮星质量上限(Chandrasekhar极限质量) 对He白矮星,Mch≈1.44 M⊙ 对CO白矮星,Mch≈1.4 M⊙ 白矮星的引力红移 白矮星表面引力场很强 ? 光子离开表面克服引力 ? 损失能量(光子的能量E=hν) ?能量减少,频率降低 ? 波长变长?谱线红移 ? 引力红移。 引力红移是由于引力场引起的,而多普勒红移是由于光源的运动引起的。 天狼星B(引力红移89km/s)和波江40B(23.9km/s)的引力红移的观测值和理论预言符合 ? 广义相对论的主要天文验证。 §2 中子星 (Neutron stars) 1. 中子星研究简史 1054年中国北宋天文学家发现金牛座客星(超新星) 《宋史.天文志》: 宋至和元年五月己丑(1054年7月4日),客星由天关东方可数寸,岁余稍没。 《宋会要》: 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1054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书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 1932年L. D. Landau(朗道)预言简并中子流体的存在。 1934年W. Baade(巴德)和F. Zwicky(兹维基)预言超新星爆发产生中子星 (?) “…supernovae represent the transitions from ordinary stars into neutron stars, which in their final stages consist of extremely closely packed neutrons.” PHYSICAL REVIEW, VOL. 4, JANUARY 15, 1934 1939年J. R. Oppenheimer(奥本海默)计算出第一个中子星理论模型。 1967年J. Bell(贝尔)发现第一颗射电脉冲星 PSR 1919+21. 1968年T. Gold提出旋转中子星的脉冲星模型。 1968年探测到船帆座超新星遗迹和蟹状星云中的脉冲辐射。 1971年Uhuru卫星探测到第一颗X射线脉冲星Cen X –3. 1974年R. Hulse和 J. Taylor发现双中子星射电脉冲星PSR 1913+16 1982年D. Backer等人首次发现毫秒射电脉冲星 2. 中子星的形成 中子的形成—URCA过程(逆β衰变) 当电子处于简并态时,第二步反应受到Pauli不相容原理的抑制。 电子数减少 → 电子简并压降低 → 加速核心坍缩 中子数增加 → 原子核结合能降低→ 原子核易分裂 当ρn= 4×1011 gcm-3, 中子从原子核中滴出 当ρn= 1014 gcm-3, 原子核瓦解,形成中子海洋 3. 中子星的质量上限 质量-半径关系:中子星的质量越大,半径越小。 中子质量是电子的1840倍,更高密度才简并,中子星半径比白矮星小得多,特征半径10-20km 奥本海默极限质量:中子星也应有一个质量上限。但由于不了解极高密度的物态,所以质量的理论上限不确定,估计为~2-3M⊙。中子星质量不超过3.2M⊙。 4. 射电脉冲星 (Radio pulsars) (1) 发现 196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s5586337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