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第三、四册古文习题.doc
高中第三、四册古文课文理解习题
诸子喻山水(缺)
秋水
1.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选出正确的一项(不定项)
A.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B.“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C.?“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D.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3.读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5.
(1)举例说明本文善于设喻的特点。
(2)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前赤壁赋
1.对3、4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2.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在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3.选出下列说法(第3段)不正确的一项
A.这段文字已经由轻松过渡到了沉重,由愉快到了抑郁,快乐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就转向了莫名的惆怅。
B.写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
C.一曲洞箫,高亢激越,竟然引得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落泪了。
D.箫声当然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而且当然要引起苏轼的惊讶,所以苏轼郑重其事地向客询问,引出下面的一段文字来。
4.说说第3段文字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5.
(1)文中引叙孟德事迹的作用?
(2)第3段有八句话,请在其句序之间用“//”标注出第一层。
(3)对选段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运用对话,打破了赋的传统语言表现形式,新颖独特。
B. 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C. 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游褒禅山记
1.下列对褒禅山名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褒禅山应该叫“华山”,“花山”是错误的称呼。B. 褒禅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C. 褒禅山被称为“华山”,是因为有一个华山洞的原因。D. 褒禅山先后被称“花山”“华山”,在当时被称褒禅山
2.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B. “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C. 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D. 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3.
(1)本文第一、二段依次写了游褒禅山所见的景物及方位。慧空禅院在华山洞的___,华山在华山洞的____,后洞在华山洞的___,仆碑在慧空禅院____,泉在___洞的下侧。(2)本文是记叙形式的说理文,前半部分侧重记游,后半部分侧重说理,二者结合自然紧密,如第一段记叙“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及“花”“华”音谬,是为第四段___、____?的议论作的铺垫,由此而得出____的结论。第二段记平旷的前洞“记游者甚众”,而幽暗的后洞既寒且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却“来而记之者已少”,恰与第三段中_____的议论相对应。第三段中对于古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