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家庭收入增长(马佳宏)分析.ppt

教育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家庭收入增长(马佳宏)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家庭收入增长 *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马佳宏 教授 E-mail: mjhong63@163.com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1.是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国际社会的共同趋势 2.是中国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需要 3.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国际社会的共同趋势 美国从19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大约用了半个世纪就完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采用了大规模工业化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自由迁移模式,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同步发展的成功之路。 2.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需要 中国目前的农业劳动力有3.5亿人,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按照中国农业现行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人。如果按照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如韩国)农业劳动力10%的比重,则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约为2.8亿人。 中国的城市化从1997年进入加速期,至2008年已达到45%的水平。国际经验是: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是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偏低、质量不高。2001年,世界平均城镇化率为48%,发达国家和地区达76%。中国的城市化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在地区之间差异很大。 3.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三农”问题解决的突破口。要实现农民富裕,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把农民大规模地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去。 美、英、日等国家的实践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促进了城市化,也促进了农村非农化,从而使城乡差别不断缩小,社会发展进步。 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收入因素 人力资源因素—————-- 政策体制因素 城乡收入差距 转 移 成 本 交通成本生活成本培训成本心理成本 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 年龄 性别 婚姻状况 受教育程度 中国百色农村劳动力转移年龄特征(2008年) 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过程中,文化程度越高,其就业空间越大,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缓慢,一个极为重要因素就是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偏低。 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素质特点 ●文化素质偏低。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73%,高中文化以上的占21%, 大专文化以上的仅占5%点多。 ●劳动技能较差。有相当规模的劳动力没有经过专门的技能培训,劳动过程中主要靠力气与原始的工作方式。 ● 就业观念落后,为谋生而谋职。 ● 法制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 进取心和吃苦耐劳精神较缺乏。 10 430 5 130 5 300 样本数量 100.0 100.0 100.0 合计 13.4 13.1 13.7 超过90天的 正规培训 19.6 20.2 18.9 15—90天的 短期培训 23.1 21.5 24.6 小于15天的 简单培训 44.0 45.3 42.8 没接受过培训 合计 2006 2005 年份 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接受过培训状况(%)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年和2007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问卷调查》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文化程度特征 (中国百色,2008年) 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工作岗位特征(中国百色,2008年) 三、教育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收入增长中的作用 1、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愿望 2、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必备的人力资本 3、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回流 4、提高转移劳动力的家庭收入 “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 (见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T.W.Schultz)说过: Theodore W. Schultz (1902---) 英国教育经济学家布劳格马克·布劳格(Blaug,M)也说过:“教育与收入之间正相关的普遍性是现代社会科学最显著的发现之一,也是少数几条适合于分析所有国家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