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我国煤矿水害事故特点 (1)水害事故主要发生在乡镇煤矿 2007-2008年我国发生的122起水害事故中,乡镇煤矿97起,占79.5%;国有重点煤矿13起,占10.7%;国有地方煤矿12起,占9.8%。 (2)透水水源为老空积水及地表水 56起较大以上水害事故中,老空透水造成事故的51起、死亡384人,占91.1%和91.8%; 地表河水、洪水倒灌矿井发生事故的5起、死亡34人,占8.9%和8.2%。 (3)掘进工作面是透水事故的主要地点 56起较大以上水害事故中,45起发生在掘进工作面,占80.4%。 (4)非法违法生产造成透水的比例较高 56起较大以上水害事故中,非法违法生产导致透水事故发生的23起,死亡172人,占较大以上水害事故的41.0%和41.1%。 (5)瞒报事故时有发生 56起较大以上水害事故中,发生瞒报事故10起,死亡86人,分别占19.7%和20.6%。 (6) 部分地区水害多发 较大以上水害事故主要发生在: 贵州12起,死亡65人、河南7起,死亡81人、山西6起,死亡49人、湖南6起,死亡49人、广西3起,死亡44人。 1.2. 我国煤矿水害事故频发原因 1.2.1.水害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 (1)现有水害防治技术手段推广应用不够 我国长期与煤矿水害斗争中,研发、试验并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煤矿水害防治技术、方法和相关的仪器装备。 但生产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未能及时调整好快速增长的生产方式与安全配套的防治水技术与措施之间的协调关系,致使矿井水害防治技术与水害安全预警措施难以满足矿井的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生产要求,致使水害事故频发。 (2)矿井水害预测的精度和广度不能满足快速生产的要求 目前我国防治水技术和水害预测评价仍然以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相关理论和我国20世纪80年代所积累的防治水经验及其相关研究成果为主。 矿井水害防治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历史所形成的传统的防治水技术措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现代化矿井建设与生产的要求,矿井生产的高产高效与防治水技术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必然会产生突水淹井事故的上升。 (3)导水构造的精细探查技术与装备不足 水文地质工作的核心是查明煤矿水害产生的水源、水量、导水通道3大因素。 作为对水源和水量起决定作用的含水层,其补给和排泄条件具有区域性和面状分布的特点,是易于查明和预测分析的; 但导水通道(断层、陷落注、不良封闭钻孔)等具有极强的局部性和难以预测性,大多数灾害性突水都是由于对导水通道精细探查技术与装备不足而不能预知造成。 (4)对人类活动所诱发的突水条件和水害隐患认识与准备不足 近年来,大量小煤矿的关闭及部分国有大井因资源枯竭而废弃,使得生产矿井周边形成了因为废弃矿井而产生的新的水源和导水通道。 由于对该类型矿井在废弃和关闭过程中没有采取:水害监测和防范措施、矿井关闭后可能诱发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变化的研究与评价,缺乏关闭矿井相关工程和技术资料的系统整理与管理,对废弃矿井突水条件的认识及防范技术准备不足,频繁发生灾难性的突水事故。 (5)矿井水害条件的适时监控与预警技术及装备落后 矿井水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特定的采矿条件和相应的控制与影响因素,矿井水害的形成和发生都有一个从孕育、发展到发生的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其对应的前兆,但回采过程中对孕育和发展过程中的水害隐患未能做到超前发现和预警。 1.2 .2 水害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 (1)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 一些煤矿企业对水害防治工作认识不足,防范意思差,未将水害防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水害防治制度不落实,责任不明确,防治水体制机制弱化,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不足,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2)水文地质情况不清
文档评论(0)